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不配备担架员的急救车何言“急救”
徐甫祥
//m.auribault.com2016-07-14来源: 红网
分享到:更多

  昨天北京市民曹女士反映,9日凌晨其父亲突发脑血栓,120急救医生要求家属自己找人抬病人下楼。家属花约20分钟找到邻居帮忙。家属称送医后医生表示患者错过了最佳抢救时间。家属质疑急救人员要求其找人帮忙抬患者耽误了抢救时间,对患者造成伤害。北京120急救新闻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急救人员考虑到患者的安全,需要其他人的帮助才能抬患者下楼,整个过程未违规。(7月13日《京华时报》)

  因120急救医生“抬不动”,要求家属自己找人抬急救病人下楼,而这一“找”耽搁了20来分钟,致使其父“错过了最佳抢救时间”,好在病人最终转危为安,不然或许又是一起医疗纠纷。而笔者随手百度了一下,各地的类似投诉竟不下数十起。可见,“120”急救车不配备担架员引发的争端,实已成为当前院前急救体系不得不面对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显而易见,在眼下大多数“120”急救车不配备担架员的情况下,让谁来抬病人下楼,无论是对随车医生,还是病人家属,都是一个两难的选项:让医护人员兼当担架员,危急情况下未尝不可,但长此以往,就有些勉为其难了。譬如,在没有电梯的老旧小区,搬运危重病人下楼,既要能负重,又须把握好平衡,还得有耐力。而一个好医生,未必就是一个合格的担架员。

  何况,即便是在担架上,医生也须密切观察病人,护士说不定还得握住输液瓶。若他们都变身担架员了,谁又来代行医护之责呢?当然,另有一个不便言说的原因:并不长于抬担架的医护人员,一旦有失,则不仅愧对病人及家属,累及自身,还可能因索赔而牵连医院。也许,这才是医护人员坚称“抬不起”的深层次因素。

  而对于病家来说,同样是一种无奈:儿女环膝的家庭或并不太难,但若是一对空巢老人乃至孤寡老人又该咋办?打“110”求助?还是找社区声援?抑或呼亲朋好友前来?不说有难免找不见人的时候,就算一呼百应,也难保都能在第一时间赶到,那岂不只有“干瞪眼”了?何况,即便人手足够的家庭,在确保安全搬运病人下楼这点上,又哪里比得上一向训练有素的担架员?

  而更大的隐忧在于,一旦医护人员因各种原因拒抬担架,则会让疲于应对的病人家属心生怨恨,若一旦病人有失,则医患纠纷更加不可避免。就如这位曹女士,尽管其父并未有生命危险,但心中有气,故仍在微博中针对急救医生用了不少不太好听的语言来发泄。无疑,这对当事医护人员并不公平:他们从院前出诊到达病人楼下,经过紧急处置,再护送到医院,前后仅用了半个来小时。何况,现场还有2名医护人员参与了抬担架,可以说整个过程还是尽职尽责的。

  显然,不配备担架员的急救车何言“急救”。而要化解上述矛盾,唯一可行的办法是让担架员成为“120”急救车的“标配”。据说,当下绝大多数救护车不配备担架员的原因,一是车内座位不够;二是院前急救属公益事业,无法解决专职担架员的工资问题。事实上,前者只是托词,现有救护车乘坐医生、护士各1人,担架员2人,病人家属1人,再加上司机,显是不成问题。其实,后者才是症结,但也并非无解,且有多种途径可供选择。

  譬如,不妨采取财政支持一点、病人支付一点、医院垫付一点的办法来解决担架员的工资。至于病人支付多少,当通过听证、最终由物价部门核定,相信社会也能接受。当然,若相关部门顾及民生,完全免收病人费用,岂不更好。事实上,也有一些地方开始这样做了:譬如,河北省石家庄市早在2013年底,就已成为全国首个由政府全额出资、为市区23个院前急救站点配备专职担架员,向市民免费提供院前急救搬抬服务的城市。次年,石家庄的经验即得以全省推广。相信河北能办到的事,其他地区同样办得到。若如此,还怕急救车配备担架员的难题无解么?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