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工人日报评论库-正文
【大众话题】如何唤醒沉睡的大学校友捐赠
王聃
//m.auribault.com 2016-09-14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让校友捐赠成为大学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大学培养机制着力,要构建现代的大学捐赠管理体系。同时,要鼓励和引导更多有能力的校友捐资助学,为国家的教育事业、为培养更多人才贡献力量。

  据9月12日《新京报》报道,近日,70余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公布了2015年度部门决算。从各校公布的获捐赠收入情况看,清华大学排名第一位,达5.06亿元,最少的是华中师范大学,为42.72万元。2015年获捐赠过亿元的高校除了清华,还有厦门大学、南京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不过,获捐赠收入只有部分高校公布。

  不难看出,高校获捐赠收入仍然整体偏低。获捐赠收入过亿的高校仅有几家,且绝对数值亦难令人满意。最高5.06亿元,最低42.72万元,和国外一些知名大学相比,如此获捐赠收入实在太“羞涩”。

  如何唤醒沉睡的大学校友捐赠?

  校友的捐赠热情映射出的,是大学和校友间的现实关系与情感。一方面,中国大学获捐赠收入低,与大学过度依赖财政拨款、对校友捐赠重视度不够有关。另一方面,也有大学本身的培养机制问题,比如,大学教育更像某种投入产出活动,对学生的关怀不够;学生毕业后,学校没有相关对校友成长创业的追踪机制,也不会积极提供帮助。当校友无法从大学获得持续的关注与情感,富裕之后,他们恐怕也很难会想到对母校进行馈赠与回报。

  与此同时,中国高校对校友捐赠和社会捐赠,远未形成透明的、互动性强的使用机制。对获捐赠款项细化的用途,相关高校往往不能及时公布;对捐赠者,高校往往只是通过教学楼或建筑物冠名的方式来表示感谢,没有形成合理完善的“捐赠者参与制度”,让捐赠者参与到捐款的使用甚至是日常的管理之中。当捐赠不能和透明相随而行,当捐赠者不能从高校获得更高层面的激励与动力,校友捐赠便难以持续地发生。

  不可否认,大学获捐赠数额的高低,也是大学魅力的一部分。由曾经不被关注的公共话题,进入到高校的决算清单之中,并成为媒体热议的一部分,大学获捐赠事项公共形象的变化,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让校友捐赠成为大学收入的重要构成部分,要从大学培养机制着力,要构建现代的大学捐赠管理体系。同时,要积极鼓励和引导更多有能力的校友捐资助学,为国家的教育事业、为培养更多人才贡献力量。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