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本开新:中华文明在当代-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读书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社区 打工
RSS

理论

书库

返本开新:中华文明在当代

吴新文
2020-02-17 09:35:07  来源: 北京日报

  《中华文明的鼎新》,姜义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近年来,姜义华教授积多年学术研究之功,先后出版了《现代性:中国重撰》《中华文明的根柢:民族复兴的核心价值》《世界文明视阈下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的经脉》等著作,就中国、中华民族、中华文明提出了一系列整体性、贯通性、创新性的论述。

  准确把握中华文明的“根柢”与“经脉”

  中华文化究竟有哪些最根本的特征?中华文明能够数千年一直延续下来,原因究竟是什么?中华文明的“根”和“魂”,究竟在哪里?经过多年研究,姜义华把“中华文明的根柢”归纳为三点:“首先,是中国传统的‘政治大一统论’的国家治理体制;其次,是‘家国共同体论’下社会自我治理体系;第三,是中国人‘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责任担当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而中华文明的经脉,主要是指整体性的中华文明所包含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政治经济和社会实践体系以及话语体系,它与中华文明的根柢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

  中华文明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实践体系和话语体系,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有机结合,不仅塑造了中国的基本制度,而且深深植根于中国基层,具有极大的稳定性、适应性和自我再造能力,对中国基层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趣味能产生直接影响,这也是中国的大一统国家能够延续至今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姜义华教授特别强调,理解中华文明,要从基层着手,要多看看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国人心目中的核心价值,只要看一看春节时每家大门上所贴的春联就知道了。比如‘民富国强、人寿年丰’这八个字,把每个人的富裕和国家的强盛紧密联系在一起,把每个人健康长寿和风调雨顺、年年丰收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几千年来支撑我们这个文明的中国人最简单、最朴素的核心价值观念。”

  中华文明的返本开新之道

  需要强调的是,姜义华教授的中华文明论述,不仅建立在对中国传统、历史和文化的全面、深刻把握之上,而且也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深刻理解之上。他充分肯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文明的“返本开新”上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人在近一个世纪奋斗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成功结合起来,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批判中继承、在创新中发展的伟大践行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中华国家和中华文明重新确立了自身独立自主的主体地位,中华文明实现了现代转型,使传统的大一统国家成功地实现再造和新生,传统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美德得到延续和升华,传统的家国命运共同体获得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全新经济基础,中华民族一步步走向伟大复兴。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无疑是一种“返本开新”。“社会主义具有经济性质,更具有文化性质。社会主义是创建一种新的文明,一种新的文化。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中华文明的精髓。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全新的文明,不仅包含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先进的生产方式、先进的生活方式,还包括先进的思维方式、先进的交往方式、先进的行为方式。”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框架中,改革开放具有鲜明的文明论意义,因为改革是关系到每个中国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全面变革,是以国家现代化为目标的文明运动。这场运动主要是面向西方的,但其底色却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场和平的革命,“是整个中华文明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从政治文明到社会文明再到生态文明全方位的提升,是人类文明中一种崭新文明在孕育、在诞生”。

  姜义华教授认识到,中华文明的返本开新,不可能一帆风顺,一定会遇到很多问题和挑战,遭遇各种困难和风险。“近代以来,对传统中华文化共同体真正最大的冲击,其实是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世界化,以及现今影响越来越大的知识化、信息化。”在当代世界,全球经济正在从传统的以工业资本为主导的产业经济转向以知识、文化、科技、信息为主导的新型产业经济,知识、文化、信息的霸权及鸿沟正深刻改变着全球竞争、全球控制、全球治理的态势和方式,文明问题日益凸显。

  要培育一种新理性主义

  在中国“现代性重撰”的过程中,姜义华教授呼吁要培育一种新理性主义,以保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个性化精神与整体化精神、戡天役物的竞进精神与自然谐适的保守精神、世界化精神与本土化精神的并行不悖、相砺相长,并以此规范人自身,规范人与人的关系,规范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使三者相契合而成为整体。他相信:“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以及新理性主义的勃兴,使中国有能力纠正社会大变革中的种种负面效应和种种失序、失衡、失范现象。”在信息化、智能化时代,中国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在被重新塑造。中国正在谋求融新型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生态文明为一体的新文明,要克服现代性的诸多弊端,就要自觉做到以人为本,“推进工业化进程与生态化的结合,城镇化进程与人性化的结合,市场化进程与社会公平化的结合,世界化进程与民族国家的主体性的结合”。

  中华文明的返本开新,实现世界化进程与民族国家主体性的结合,意味着在继续反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同时,不能因此转为崇奉中国中心主义。中华文明的主体地位不是游离于世界之外的,而恰恰是在与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广泛交往中建立起来的。在中国人看来,文明是复数而不是单数。中国秉承“德施普也,天下文明”的核心价值,继续发扬协和万邦、以天下为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国与国交往以德以义而不是唯利是图等优秀传统,参与国际经济和政治新秩序的建立,努力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能够有效克服资本主义霸权所造成的世界的二元对立状态,以及世界联系和交往中的极严重不对称性,并努力克服许多蕴含着极大危险性的世界联系的疏远、脱钩乃至断裂。

  对于中国、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未来,姜义华教授表现出了一位已届耄耋之年的睿智的历史学家和哲学家所具有的乐观态度。他预言:“中国今天已深度进入全球化,并一步步从边缘半边缘走向世界性联系的核心。中国将成为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历史形成的稳定的命运共同体,在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将承担更大的责任,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立足这样一个高度,中国共产党人继续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对中国传统文化坚持在批判中继承、在创新中发展,将开辟一个前所未有的局面,达到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也将在应对中国和世界这一全新挑战中谱写出崭新的篇章。”

  (作者为复旦大学哲学院副教授)

编辑: 迟语洋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 周恩来与南方局干部教育

    从1939年开始,周恩来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红岩开展了8年工作。在这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期,周恩来特别重视干部教育工作,其间举办了党员干部训练班开展党性教育,干部在红岩村的学习蔚然成风。

  • 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

    一、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三、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十、西藏发展进入新时代201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按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六十年一甲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六十年前的民主改革,对西藏地方和西藏各族人民而言,是一次新生,意义非同寻常。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