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天津港鸟瞰图
天津滨海新区位于天津市东部临海地区,包括7个产业功能区、19个街镇,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 2015年底常住人口297.01万。作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缩影,滨海新区在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认真总结、回顾所走过的不平凡历程,对于坚定发展信心,加快实现国家赋予的功能定位具有重大意义。
历史上的滨海地区
据史料记载,作为“退海之地”, 滨海地区成陆于4000年前。早期传统产业为渔业生产和制盐业。
近代以后,滨海地区上演了一幕幕影响中国发展的历史活剧,载入史册的重大事件大致有三:一是西方列强入侵。19世纪中叶以后,以英、法为首的西方国家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四次武装进犯大沽口,迫使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天津滨海地区成为通商口岸。二是洋务运动的兴起。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加剧,清政府洋务派开始了以自强御辱、创办实业为主要内容的洋务运动。当时塘沽作为主要基地,军工厂、招商局、银行、电报局、铁路等一时兴起,为滨海地区经济开发积累了原始资本,提供了最初的基础设施。三是民族工业的发展。门户打开、洋务运动兴起,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条件,产生了以范旭东、李烛尘、侯德榜、孙学悟为代表人物的民族实业家,以“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永久黄”为代表的民营化工科研制造机构,以“红三角”牌纯碱为代表的工业品牌,天津滨海地区成为全国最大的盐化工生产基地。
随着海运、漕运的发展,滨海地区逐步形成塘沽、汉沽、大港三个人口聚集区。1952年,塘沽新港开港,塘沽成为名噪一时的工商业城镇。解放前塘沽沿海河南北分治,海河以北属宁河县,海河以南属黄骅、静海、天津三县。1949年,塘沽解放,海河南北合治,先后称塘大区、塘沽区,由天津市管辖。塘沽区域除了制盐制碱、精细化工、食品加工、修造船、交通仓储、餐饮住宿等传统产业外,随天津港的发展与开发区辟建,临港加工、金融商贸、现代物流业迅速发展,传统农渔业与现代旅游业逐步融合,成为各类功能区的重要依托。
汉沽最初称汉沽镇,1954年改镇为市,属河北省。1958年划归天津市,称汉沽区。1960年,建汉沽市,改属唐山市。1962年重新划归天津。汉沽是长芦盐的主产地之一,海洋化工、特色农业发展较快,海产品养殖规模较大,茶淀葡萄、汉沽版画、木刻艺术驰名中外。在推进滨海地区与河北省东北部地区往来中发挥了产业衔接、物流集散、基础设施对接的积极作用。
大港1949年属黄骅、静海、天津县。1953年天津县撤销,相关地区划入天津市南郊区。1958年划归河西区。1962年建北大港区,属天津市直辖。1969年撤北大港区并入南郊区。1979年成立天津市大港区。大港区域是世界著名的古泻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石化工业发达,是全国重要的石化能源基地。
伴随着经济发展与人口聚集,塘沽、汉沽、大港三个区域独具优势的自然禀赋与产业基础,为滨海新区开发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滨海新区的诞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天津滨海新区迎来了第一轮发展机遇。1984年,中央决定包括天津在内的沿海14个城市实行对外开放,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启建,经过初期建设者艰苦卓绝的拓荒奋战,在盐碱荒滩上书写了天津传奇,“泰达”品牌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享誉全球。同年,天津港管理权限由国务院下放至天津市,从此走上了“以港养港、滚动发展”的改革道路。1986年,国务院批复《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确定了天津市“一条扁担挑两头”的城市布局结构,提出了全市工业布局向沿海地区转移、建设和发展滨海地区的重要举措。1991年,天津港保税区成立,搭建了环渤海区域与外部世界经济往来的便捷通道。开发区、保税区的高速发展,天津港的改制以及工业东移战略的实施,显著壮大了滨海地区的经济实力,改变了天津市经济发展格局。1994年,天津市不失时机地实施“三五八十”战略,首次正式提出滨海新区概念,成立并不断做实管理机构,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作为天津市地方发展战略登上历史舞台。按照“统一规划,分区分步实施”的开发模式,在不改变市委、市政府直接领导组成滨海新区的各行政区、功能区的体制下,滨海新区领导小组(滨海新区工委管委会)制定统一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组织协调各单位共同建设滨海新区。
到2002年,“十年建成滨海新区”的奋斗目标提前一年实现,滨海新区综合区位、基础设施、资源禀赋、对外开放、产业基础等优势进一步凸显。表明天津滨海新区迈上更高层次目标、在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大局中作出更大贡献的时机已经成熟。
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战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从南到北、由东到西梯次推进,天津滨海新区迎来了第二轮发展机遇。上世纪80年代,中央决定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带动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快速发展。90年代,中央决定开发上海浦东新区,带动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迅猛发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战略部署。滨海新区成为继深圳特区、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个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增长极。
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始终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关怀和大力支持。1986年8月21日,邓小平视察天津时就富有远见地指出,“你们在港口和市区之间有这么多荒地,这是个很大的优势,我看你们潜力很大。可以胆子大点,发展快点。” 1999年10月9日,江泽民视察滨海新区时指出,“滨海新区的战略布局思路很正确,把工业集中在这样一个新区,从战略和长远的构思发展新区,肯定大有希望。”胡锦涛先后四次考察滨海新区并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全力打好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攻坚战,努力使滨海新区成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党的十八大前后,习近平四次深入天津及滨海新区考察。2011年9月23日,习近平在天津考察时强调,“滨海新区是天津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坚持项目集中园区、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成建设的发展思路,在调整空间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加强自主创新、深化改革开放、建设生态城市等方面打好攻坚战,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真正做到产业高端化、环境生态化、管理高效化、发展可持续,全面实现国家对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这一重要指示,明确指出了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着力点、策略方法、发展思路、主攻方向和目标任务。2013年5月14日至15日,习近平深入滨海新区考察,强调“要以滨海新区为龙头,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集成集约集群发展”,要求天津市“要充分利用滨海新区平台,先行先试重大改革措施,努力为全国改革发展积累经验。” 这些重要指示要求,为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指明方向。
在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进程中,有三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一是2005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以此为标志,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二是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以法定程序确立了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国家发展战略地位。三是2006年5月26日,国务院印发“20号文件”,明确天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批准滨海新区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三个重大决策,构成了将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完整决策体系。此后,国务院十多个部委先后出台支持政策,完善部市共建体制机制,在财税、金融、涉外经济、科技、土地等多个领域支持先行先试重大改革举措。中央企业、国家科研院所、知名学府、金融机构等与新区签署各种形式的战略合作协议,优先在新区布局重大项目和研发载体,形成了创新政策在新区试点、发展要素向新区汇集的聚集效应。
由天津市地方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建设成就的充分肯定,鼓舞了天津全市干事创业、推动滨海新区加快发展的激情。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市政府把打好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攻坚战作为全市“三个层面”联动发展的龙头和“五个攻坚战”之首,成立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领导小组,举全市之力加快各项建设。滨海新区各组成单位和广大建设者抢抓参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宝贵机遇,发扬“五加二、白加黑”奉献精神,超常规推进各项任务的落实,掀起了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热潮,推动滨海新区进入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全面开发建设新阶段。
抢抓“五大战略”叠加的难得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揽全局,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天津滨海新区作为我国改革先行区和对外开放“桥头堡”,面临实施开发开放国家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的绝佳良机。“五大战略”叠加于一个地区,这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滨海新区迎来了第四轮发展机遇。
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天津市要努力建成全国先进制造业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滨海新区发挥比较优势,健全完善生态环保交流协商、延揽首都人才等工作机制,加大“引进来”力度,吸引京冀区域企业总部、科研院所、教育和医疗机构以及重大项目落户;积极打造跨区产业链,推进港口、服务等功能向京冀地区延伸,推进人力资源跨地区流动。作为北方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天津自贸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任务,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成立以来, 在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扩大投资领域开放、推动贸易转型升级、深化金融领域开放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制度创新清单管理、跨境电子商务、汽车平行进口等创新政策得以成功试点,全面提升了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在落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重大战略中,实施“聚焦”战略,科技资源聚焦滨海高新区,下大力气打造研发载体和平台,成功实施一批重大自主创新和产业化项目,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基因科技等前沿领域,形成杀手锏产品。在落实“一带一路”战略中,滨海新区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主要节点、“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一带一路”交汇点、亚欧大陆桥最近的东部起点,打造“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布局上全球资源配置的综合枢纽,依托“津蒙欧”“津满欧”“津新欧”大通道,积极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建设。
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成就辉煌
自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以来,新区综合实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服务辐射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日益显现。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区生产总值从1994年的169.5亿元跃升到2015年的9270.31亿元,增长近55倍,占全市的比重超过55%;工业总产值从346.27亿元跃升到15500亿元,增长44.8倍;财政收入从7.82亿元跃升到1182.4亿元,增长151倍;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9万亿元。形成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基本建立。
综合配套改革深入推进。被批准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后实施两轮综合配套改革三年计划,在全国率先启动以“一颗印章管审批”为主要内容的“10个一”公共管理领域改革举措,金融创新、涉外经济体制、社会治理创新、食品药品监管等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创造了一批在全国具有引领作用的成功经验。
对外开放迈出坚实步伐。累计实际利用外资996.7亿美元,世界500强外资企业中有140家在新区投资,成为国内拥有对外开放形态区域最为齐全的地区。获批成为北方第一家自由贸易试验区,东疆保税港区10平方公里整体封关运作。天津港货物吞吐量在世界港口排名列第四位,内陆“无水港”增至25个,对腹地及区域经济辐射带动功能明显增强。
科技创新水平大幅提升。抓住用好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创新型城区和863试点城区机遇,累计建成350多家国家级和省部级研发中心。“天河一号”、“曙光星云”超级计算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科技型中小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量质齐增。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基因科技等前沿领域,形成杀手锏产品100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形成了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
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与时俱进推进规划编修,“一城双港”的城市骨架和“东西南北中”的产业布局初步构建。新区累计投资超过8100亿元,构建起以“两港”“双高”“三快”为骨架的对外交通体系,“1环11射5横5纵”的区间快速路网骨架基本成型。大规模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强化对滩涂、湿地、盐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农村城市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文化繁荣发展成效明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不断加强,“开放创新、引领未来”的滨海精神得到有力践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动漫影视网络综合实验园、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国家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国家级产业园初具规模,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提升产业层次的新亮点。
民计民生持续改善。按照城乡统筹、区域统筹原则,大力实施公共资源均等化发展,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超过80%,全面实施民心工程和重点民生工程,大力推动优质教育、医疗和公共服务资源向新区聚集,与中心城区差距逐年缩小。平安滨海建设扎实推进,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机制不断创新。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扎实有效开展创先争优、保持共产党员纯洁性教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扎实开展“筑堤行动”,孕育了弥足珍贵的“滨海精神”,营造了风清气正、想干事会干事的浓厚氛围。
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基本经验
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是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和环渤海区域经济振兴的重要一环,滨海新区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开发建设经验。
全面领会、坚决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是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始终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决策、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关怀下统筹推进、有序开展。历届天津市委、市政府把建设好、发展好、服务好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作为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任务,全面加强对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领导,为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制度保证。新区广大建设者满怀激情干事创业,保证了中央和市委各项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地实施。
积极抢抓发展机遇,顺势作为,是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赢得主动、抢占先机的不二法门。滨海新区的诞生、发展和壮大,始终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全面兴起、深入推进的历史进程。滨海新区紧跟时代步伐,积极作为,主动作为,把握发展机遇,使其成为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发展的动力;针对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时改革管理体制,调整发展思路,优化发展结构,为开发开放提供体制机制保证。
紧紧扭住经济建设中心,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是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不断增创新优势的核心所在。在滨海新区的发展历程中,正值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国家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抓紧实施的发展机遇期,经历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严峻考验,同时面临我国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窗口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滨海新区按照中央和天津市部署,一门心思谋发展,把自主创新作为核心战略,狠抓实体经济,千方百计转方式、调结构,实现了经济总量跨越与发展效益同步提升的良性互动。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永葆生机的强大动力。作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滨海新区因改革而诞生,靠扩大开放增添活力。多年来,滨海新区大胆解放思想,先行先试重大改革举措,为国家试政策,为地方谋发展;叠加放大多重国家战略,着力深化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提高聚集国际、国内资源要素的能力,在各种复杂局面和严峻考验面前赢得了主动。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让群众在共建中共享发展成果,是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赢得支持的力量源泉。滨海新区是在整合原有行政区、功能区的基础上建立的新的行政区,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对此,区委、区政府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加大公共财政向欠发达区域、农村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的力度,让群众更多享受改革开放成果。
坚持科学的发展模式、发展思路和策略方法,是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序推进的现实路径。多年来,滨海新区高扬科学发展大旗,在反复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符合区域发展实际的思路举措。在发展模式上,坚持改革开放带动、科技创新引领、高端产业支撑、服务能力提升、发展环境保障;在功能区开发上,强调项目集中园区、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成建设;在策略方法上,坚持先谋后动、动则必成,有所为、有所不为,总量平衡、积极平衡,实现了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可持续发展。
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成功实践和建设经验,生动诠释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所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无比正确,科学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无比宽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厚重扎实的“天津滨海”注脚。
滨海新区明天更美好
今天的滨海新区,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的行动纲领,也为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滨海新区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用足用好战略机遇,着力强化研发转化、先进制造、国际航运、国际贸易和金融创新“五大功能”,切实增创先行先试、协同发展、扩大开放和投资环境“四大优势”,加快补齐社会治理、城乡建设、民生事业“三个短板”,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在创新驱动发展、服务功能提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打造宜居生态新城区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上走在全市前列,全面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到2020年,基本实现国家赋予新区的功能定位,率先全面建成高质量的小康社会,向国际化创新型宜居生态新城区大步迈进。
潮起渤海湾,风正一帆悬。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天津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天津滨海新区必将早日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一个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将屹立在渤海之滨。
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 勇于实践建设美丽西安 | 2014-06-30 |
程中原:邓小平同志的领导艺术 | 2014-06-30 |
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 | 2014-06-30 |
我们的制度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 | 2014-06-30 |
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 | 2014-06-30 |
老祖宗不能丢——兼谈所谓信仰危机及理想、... | 2014-06-30 |
以劳动托起中国梦 | 2014-06-30 |
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阔步前行 | 2014-06-30 |
2015年中国文学发展状况 | 2014-06-30 |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 2014-06-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