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经典文献-正文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重读《论持久战》
任超 张振明
//m.auribault.com 2018-07-13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重读《论持久战》。保持战略定力,坚守人民立场,发扬斗争精神,依然是我们的精神血脉所系。

  在《论持久战》发表80周年之际,人民出版社在组织出版《重读〈实践论〉〈矛盾论〉》基础上,接续组织编写了《重读〈论持久战〉》一书,即将出版。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重温这篇经典文献,领会其所彰显的战略思维、主体思维和奋斗精神等思想内蕴,对于我们更深入地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更强烈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信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深刻启示意义。

  战略思维:保持战略定力久久为功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战略思维作为一种高瞻远瞩、统揽全局、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与方向的思维方法,体现的是看问题的高度和深度,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走向的战略思考。1936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陕北红军大学所作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讲演中就深刻指出:“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这是我们制胜敌人的根本法则之一。”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同志又从战略与战术相结合的高度,科学分析了抗战规律,系统阐述了中国抗战理论。文章指出抗战要经历敌我力量对比变化的三个阶段,因而必然是长期和艰苦的,需要有足够的耐心。这种耐心,是一种战略定力,是对于抗战未来走向的一种高度自觉与自信。壮烈的抗战史,也以事实雄辩证明了持久抗战战略的正确与伟大。

  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战略思维的胜利。抗战时期的持久战是战略,革命早期的农村包围城市也是战略,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也是战略。正是因为战略思维上的正确,我们党才在一个又一个历史关节点上取得了辉煌成绩。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挑战、新问题层出不穷。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此有清醒的战略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变与不变之间清晰地把握方向,清醒地认识国情,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是一个接续奋斗的进程、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是一场持久战,这些都至关重要。保持战略耐心,持久作战,久久为功,是我们从《论持久战》中必须汲取和牢记的重要战略经验。我们既要从大局着眼,力戒一蹴而就的速胜心理,也要从大势着眼,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主张,增强必胜的信心与斗志。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擘画了民族复兴的蓝图,培养战略耐心、涵养战略定力、锻造战略意志是我们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促进发展的必备素质。在《论持久战》指引下,解放区军民主要通过游击战和运动战来壮大自己、削弱敌人,以足够的耐心支撑持久抗战;今天,面对变革和挑战,我们仍然需要培育和保持战略定力,发挥能动性,突出创造性,在坚守初心中化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争取胜利的到来。

 主体思维:坚守人民立场聚合力量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以人民为主体,信仰人民、依靠人民、动员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在历次斗争中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论持久战》批评片面依靠政府和军队的抗战路线,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决胜方针,提倡大力依靠民众的全民抗战路线,吹响了开启人民战争的嘹亮号角,将当时人们对战争的认识提升到一个全新境界。中国抗战,是一场家国之战,也是一场民心之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在战争中成为民族的中流砥柱。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更需要坚持人民主体思维: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地推动改革,必须激发人民参与改革的热情,鼓励群众的首创精神,释放创业创新的活力;人民是发展的主体,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和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是新时代的“人民战争”,都需要在充分动员人民参与的基础上,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人民还是信仰的主体,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归根结底需要人民的真诚信奉、真心维护和真正实践。信仰人民和人民的信仰是相互联系的。只有真正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和信仰。持久抗战实现了党的主张与人民信仰的统一,从而凝聚起克敌制胜的强大力量。今日我们所从事的民族复兴之战,任务更艰巨,使命更光荣,更需要党和人民在信仰上的高度一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人民是天,人民是地,对人民的信仰,是我们顶天立地干事创业、始终不渝奋斗前进的不竭动力源泉。信仰人民、依靠人民、动员人民,才能聚合起支撑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

奋斗精神:坚定决胜信念勇于斗争

  从南湖红船到敌后战场,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始终是共产党人永葆初心的强大动力。《论持久战》通篇洋溢着奋斗精神、斗争精神,在对战争目的、战略原则和战术方法的系统分析中描绘出胜利前景,提出要丢掉幻想,坚持抗战,把抗战放在主要依靠自身力量的基础之上,在持久抗战中升华斗争精神、提炼斗争技巧、坚定决胜信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新时代,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从国内发展看,中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遇到的矛盾错综复杂,这些问题和矛盾躲不开、绕不过、拖不起,没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刮骨疗毒的决心,没有啃硬骨头的思想准备和打攻坚战的战斗意志,很难正视并妥善处理尖锐矛盾和敏感问题。从国际局势看,世界面临百年不遇之变局,国际格局重塑、国际秩序重组,“灰犀牛”仍在、“黑天鹅”频发,不确定性因素空前增多,来自全球、区域和国家的挑战不断,这增加了我们主动维护和延续战略机遇期的难度。作为有使命、有抱负、有担当的负责任大国,中国在历史的关键时期,不能只做“潜水者”“沉默者”和“旁观者”,而要长于谋划、善于发声、勇于斗争、敢于亮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胜利不会自动走向我们,我们必须经过斗争赢得胜利。今天的伟大斗争虽然在时代背景、斗争内容和斗争策略上与以往不同,但在斗争精神、斗争准备和战斗意志上是一以贯之的。这斗争,大到国际舞台上的大国博弈,小到技术领域的创新积累,上到突破藩篱的顶层设计,下到打碎桎梏的群众实践;对于新时代的中国人而言,伟大斗争永远在路上。

  历史长河恒在,精神之树常青。如何应对新时代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仍然需要我们思考和实践,需要我们从《论持久战》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保持战略定力,坚守人民立场,发扬斗争精神,依然是我们的精神血脉所系。

  (作者任超系人民出版社常务副社长,张振明系人民出版社政治编辑一部主任)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