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军事国际-正文
理性看待国际文化贸易的基本属性
李小牧 李嘉珊
//m.auribault.com2015-01-12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亟待——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文化贸易已经成为时代文化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亮点,影响着其发展水平以及未来走向。虽然中国与世界文化贸易强国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但近年来政策环境的优化改善,产业基础的不断夯实,也促成了中国发展对外文化贸易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形成。当前,在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过程中,亟待从理论上厘清核心文化产品与服务的贸易标的属性,理性看待文化贸易,以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一,科学理解国际文化贸易标的的独特属性

  文化贸易是指国际间文化产品与服务的输入与输出,涉及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知识产权,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内容。较之一般货物贸易,文化贸易更加涉及人类的精神领域、意识形态,与民族、政治等诸多方面,因文化的特殊性,导致贸易标的自然也具有不同于一般货物贸易标的的属性。

  在人本位世界里,文化的发生、绵延伴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始终,我们可以从多重视角观照人的文化以及文化中的人,可以从人类历史波澜壮阔的画卷中去寻觅广博厚积的与文化相关的事物与现象。发现之一便是我们的生活本身就是前行的文化,而文化的交流与交往则在展开生活历史的同时又滋养着其本身,推动着文化的多维、多样性发展,并在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上升以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迁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其中文化与经济的相伴相融便成为生活与历史的必然。追溯经济生活中的文化交往活动,应该涵盖人类社会发生的林林总总的一切。因而从有交换、交易发生起,文化的元素、内涵、气质已然被纳入其中,且目标直指人类自身发展。由此来看,在一定意义上,国际贸易,更确切地说是货物贸易也可以被视为文化的交往。然而在世界市场形成的进程中,没有比市场经济更能催动文化以一种独立的、强有力的姿态站到历史前台,以商品和服务的形式迅速弥散于国别市井之间,从而进一步拓宽了国际贸易的领域与范围。

  第二,客观认识国际文化贸易的产业属性

  “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初。在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学者西奥多·阿多诺及马克斯·霍克海默所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作者首次提出“文化工业”一词,用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下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及标准化。然而时至今日,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以及为各国所推崇之势绝非学者们当初所能预料。有关研究报告展现了这样的事实,即与汽车业、化工业以及煤气、电力业等传统工业部门相比,欧洲文化创意产业从业者较这些行业雇佣人数的总和还要多。文化产业的发展无疑为国际文化贸易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消费文化产品。文化产业作为国际文化贸易的产业基础,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对国家经济增长具有推动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文化产业的繁荣对于传播本国文化和历史,扩大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进而提高国际综合竞争力都具有重大意义。

  第三,理性认知国际文化贸易的市场属性

  我们应该习惯市场机制作用下“表面看似无序、内在实则有序”的状态,习惯于这种由“看不见的手”所营造的高效、良性的秩序;切忌为达到可见而低效的秩序,给政府那只“闲不住的手”干预市场寻找理由。贸易就是贸易,尽管它关乎文化。这有时可能很痛苦,但结果却总是好的。

  在政府引导下的市场行为,可以充分运用市场的需求定理在提供给消费者满意商品的同时,给自己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而这种经济利益的刺激会反过来激励文化产品生产者的热情,从而实现文化市场供给与需求的良性互动。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促进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出口效益,实现其商业价值,文化贸易通过平等的市场交易实现中国文化有效的对外传播,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理性选择。

  第四,准确把握国际文化贸易学科的交叉属性

  国际文化贸易专业属开创性学科领域,从概念到规律几无国内外先例可资借鉴,相关实践活动尚在探索过程之中,要面对各种各样似是而非、不够严谨的概念和说法,如“文化折扣”“共同消费”等概念扰乱,我们应从经济学视角出发,正确理解文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文化贸易的发生、发展,以促进国内国际文化贸易及相关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为己任,立足国际化高度和全球化视野,从经济学专业视角考察国际文化贸易发展,突出新兴交叉学科在社会前进浪潮中所呈现出的新特点。

  人才培养的实践说明,高等学校应该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实现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在国际文化贸易人才培养中,以经济学为基础,寻求艺术、商业与创意融合培养,兼容外语和国际贸易专业特色,强化管理学、艺术学、法学等多学科、各领域的交流互动,推进项目驱动型、教学研究型及社会实践型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突显鲜明的国际文化贸易人才竞争优势,培养既懂得国际贸易规则,又具有文化艺术修养,精通一门以上外语的高层次文化贸易经营管理人才,以更好地服务于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

  第五,正确看待国际文化贸易的跨界融合属性

  文化产业与贸易发展到今天,逐步凸显出产业融合发展的特点,这其中不仅包括文化产业内部的融合,还包括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强烈融合。

  产业融合是指由于技术进步、规制放松、管理创新及需求拉动等原因,带来不同产业之间相互渗透、彼此交叉,进而演化为产业之间产品、业务与市场的融合,从而导致产业边界的模糊化甚至重新划定的动态发展过程。在各种产业中,文化产业尤以综合性、渗透性、关联性突出,本身具有融合的深厚基础和广阔空间。无论英国、美国还是新加坡、日本、韩国成功的文化贸易案例都表明,在世界产业融合发展潮流中,文化产业扮演了先锋角色,也为自身发展增加了活力和竞争力。

  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跨界融合发展,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和推动力,更是创新文化贸易内容与形式、提升国际文化贸易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综上,文化贸易的实践催生了其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科学认识国际文化贸易的基本属性,在探索和创新中不断总结和归纳文化贸易成长规律,基础理论的完善和明晰必将促进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实践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作者分别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副校长,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本文为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的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模式创新研究”阶段成果)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