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苏东坡称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讲的是从司马迁之后到韩愈,算起来文章衰弱了八代。韩愈的文章起来了,凭什么呢?就是“道”,就是文以载道。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中华文化以文字呈现以来,就从来不是一件随意的事,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这个大道主要就是靠文字、文章来承载。中华儿女最引以为豪的数千年绵延不绝的文明,就流淌在经史子集、诸子百家、文章典籍的字里行间。
据《淮南子》,昔者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有人将此解释为窥伺了天机,此言多有不经。但是文字的诞生,必然是在高天厚土的滋养中,对着山川地理、鸟兽虫鱼、月露风云以及人文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而倔强顽强地从泥土缝隙里萌生出来,并一发不可收拾,浩浩无涯,所以古人说“天地之大德曰生”。故宫神武门外立着一座牌楼,上书四个大字:大德曰生。
于是这破土而生的青苗,茁壮成长,夏商周,蔚为大观。至春秋晚期,礼崩乐坏,王纲解纽,同时也出现了百家争鸣。这时候出来一位以仁德礼仪匡扶世道人心的孔丘,周游列国,沐风栉雨,孜孜不倦,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想见其弘毅笃行的光辉,哪怕是露立苍茫。卫公孙朝问孔子的弟子子贡,你老师是从哪里学得的知识?子贡回答:“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这句话,我们看到了一个为了接续正道、传播大道的坚毅行者。
孟子对春秋战国的评价是“春秋无义战”,天下扰攘,诸侯争战,至秦“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天下一统,四海方宁。汉承秦制,儒法并用,礼刑兼济,出现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两汉文化体系。那是一个在原始生命情理并重基础上生发出来的煌煌盛世,汉代文化飘扬着一种苍茫沉实、健朴劲朗之感,如高祖刘邦的《大风歌》和武帝刘彻的《秋风辞》。故而,后人每每追忆汉代,总是身不能至心向往之,这份带有民族色彩的文化归属感成了我们的文化性格。至此,文化步入昂首阔步上升时期,文化意识的自觉自信不断抬升,所以后来有了汉魏六朝文化之繁盛。
魏晋南北朝,政治和军事上虽是多事之际,文化上则更加丰满和成熟。所以陆机敢说“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李白评曹魏建安时期的诗文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之说,建安风骨由是闻名,骨力遒劲。等到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则以六朝的庾信、鲍照来称赞李白“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指其意境清新、风格超逸。六朝文风诗风,多了流丽飘逸,也出现了绮靡柔弱之气,其典型代表就是“齐梁体”,注重音律精细,对偶工整,辞藻巧艳。到“初唐四杰”则开始改变萎靡浮华的诗歌风气,赋予诗以新的生命力。后来陈子昂高扬汉魏风骨,绍续建安传统,复归风雅兴寄,此时迎来了以“风骨”、“气象”闻名于世的盛唐诗国高潮。
在文章上,韩愈倡导发起“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讲求声律、辞藻和排偶的浮华骈文,因其徒逞文饰,精雕细琢、于事无补,这是对文风、文体、文学语言进行的一次革命。实际就是以文明道、文以载道,所以苏东坡说韩愈是“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这是文以载道的典范,古文运动涉及唐宋古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为之焕然一新。无独有偶,与韩愈差不多同时代的白居易,也提出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要接地气、有内容,因为“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百姓的疾苦远比诗文歌赋要厚重得多。
中华文化的骨力、丹彩、血肉、精神,至此可谓粲然赅备,宋元明清沿着这条大河的河床,大其流而扬其波。这份文化上的铭心刻骨,经历数百年的绵延与酝酿,到了清末,被西方列强欺侮所激荡,就似一把火迎着西风炽烈地燃烧了起来,成为民族复兴、振兴中华的精神伟力。
数年前笔者曾经撰文讲道,中华文化具有跳脱、通透、不拘执、不拘泥的灵动、活泛特征。受此影响,文化性格倾向于整体性思维,偏重于直觉,具有知、情、意相互融会贯通的特点,非常活跃,想象力丰富,具有较强的创造性。
但是这样一种处世哲学、行为方式,如果缺乏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生活目标而沉沦于日常的庸俗中,则会“降解”、“销蚀”成为“得过且过”、“苟且偷生”的庸俗实用主义,所以清末在面临西方列强时表现出不战自败、不攻自溃的积贫积弱的现象,自然招架无力。
近日读晚清以降的历史,自洋务、至维新,包括舍生取义的六君子,再到中山先生等缔造民国、力倡共和,既有铁肩担道义,也有妙手著文章,都是面对这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而做出的救亡图存之举,其间各方虽时有抵牾,但无不是在以生死肉身担当着家国大义。通过他们的文章意气昂扬之中,可以看到他们耸立天地间的茫茫悲悯与苍然之感。国事蜩螗之际,李大钊慷慨写下: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那时,这样有担当意识与济世情怀的文章屡现,道不远人、道不远文。
而当全体国民的意识被集中起来,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有了统一的目标和崇高的理想,就会形成庞大无比的合力,高奏凯歌。披拂过历史的苍茫烟霭,我们看到前辈们用热血精魂照亮沉沉暗夜中的古大陆,播撒下火种。终于,烟雨迷蒙中,南湖上的一条游船,用红光漫漫照彻了茫茫九派。从南国到北疆,西涉流沙,东极大海,我们用星星之火,燎亮了古陆大原。
中华民族自清季输于西方,历民国之纷纭,顾自新中国肇造60余年之辉煌,令世人瞩目,探究这番大落大起沉浮枯荣者多矣,其原因众说纷纭,各擅一词,都有发伏之见。其实从文化的角度,就能窥见端倪:靠的是宏愿与法度,换句话说就是理想和纪律。
中国共产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这就解决了我们“一盘散沙”的无序状态,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伟大的成就不容忽视,灿烂的辉煌不容诋毁,走向未来时面对的最新挑战更是无可回避。人生有竟时,事业无穷期。在历史的大时空中,你我作为个体,如同一把火,风雨交加时很容易熄灭,可是如果火把与火把连成片,互相撑持,哪怕风再大、雨再疾,也不会熄灭,而且是愈挫愈勇,将无尽的光照亮茫茫的夜!
行文至此,我们可以说文以载道的“道”,是人间正道,是数千年来葆有良知的国人国士在面对国族国土时的道义担当、文化担承。从来没有一个民族,经受过这么多的苦难;也从来没有一个文明,创造出如许的辉煌。中华民族是古老而沉重的,更是常为新的,积健为雄,深邃庄严,一直秉怀着博爱与隐忍黾勉前行。
自鸦片战争始,170余年来的力挽狂澜,90多年来的悲壮行旅,立国60多年来的山长水阔,有过淋漓的鲜血,有过鲜花与掌声,也有猜忌和质疑,但我们一直在人间正道上坚毅前行。
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节点上来看文以载道,可以这样说:我们不仅是在为一国人民谋福祉,更是在担起世界的道义,为人类发展?出一条文明之路。用梁漱溟先生对毛泽东诸公的评价即是:“因为他们的胸怀都是卓然向着全人类的。”
中国的天,中国的地,中国的文化,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帮有血有肉的中国人,在书写中国的历史。几千年来,葆有良知的国士,心中对这片国土的挂牵,从未因沧桑陆沉或是山长水阔而有丝毫改变。此念即存,国魂即在。
肩,未必如铁,却须臾不舍人间道义;
笔,未必生花,却孜孜不倦此生文章。
树实事求是文风 写实实在在文章 | 2010-06-09 |
坚持弘扬文明道德新风 | 2010-06-09 |
让先进文化扎根农村 | 2010-06-09 |
曾巩被文名掩盖的能臣(图) | 2010-06-09 |
以中国精神铸就民族之魂 | 2010-06-09 |
弘扬中国精神 凸显文艺灵魂 | 2010-06-09 |
论“道”(图) | 2010-06-09 |
以中国精神铸文艺之魂 | 2010-06-09 |
黄帝文化是“载道化人”的民族文化基因 | 2010-06-09 |
发挥文艺塑魂铸魂的作用 | 2010-06-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