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蒋晖
(北京大学中文系)
今天的形式特别好,音乐界、艺术界、电影界、戏剧界一起共同讨论新中国文艺,方方面面都有具体的材料、具体的历史、具体的问题,对我非常有启发。
大家谈新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的时候,我们知道受苏联影响很大,那苏联对我们的影响中正面的是什么,负面的又是什么?
我说一个感性的认识。昨天我带孩子从南非回来,带他们看两部电影,第一天看的《地道战》,第二天看的《地雷战》。他们一个11岁、一个5岁,尤其看了《地雷战》以后,特别兴奋、特别感兴趣,把我们家所有的东西摆在地上,当成地雷来“炸我”。我和他们一起看的,我觉得电影虽然是黑白的,但绘画构图那种象征性非常漂亮,高大的古树,古树象征气势和性格,把那么脏的挖坑地道拍得那么美。《地雷战》是1962年拍的,《地道战》是1965年拍的,短短三年时间,情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地雷战》里面有恋爱的情节,主人公把“女朋友”的头发丝弄下来引爆敌人碉楼,非常隐秘的情感;但是到了《地道战》,这些东西都没有了,突出的是主人公,一位老区长,是男性、是区长、是老人,最后壮烈牺牲了。所以给我印象很深,短短几年之内可以看出来变化。
回到主题,“新中国文艺”的发生、繁荣、衰败,这是一个大家公认的历史的描述,既然我们谈到繁荣,那么极具特点、极其特色的中国特色是什么?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问题是,新中国文艺到底是什么?跟别的文艺不一样,它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我将问题放到非洲大背景下,放到第三世界大背景下也许会有一些可以启发的思路。
非洲当时被西方控制,随着苏联和中国的影响,也有马克思主义运动。毛泽东的思想传到非洲,在尼日利亚伊巴顿大学里面专门有马克思主义文学的课程,不断在研究毛泽东的讲话。他们研究毛泽东的讲话主要是两个层面,一个是文学的积极性,另一个是文艺到底为谁写作的问题,这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对他们的影响。
如果仔细看非洲马克思主义文艺的发展,发现其实毛泽东的影响仅仅是一方面,他们不可能完全按着毛泽东文艺的方向走,因为没有体制化,没有组织化。我们中国文艺具备的这种大型的文学创作和组织化有关系。
所以我觉得现在,我们研究新中国文学思想要注重多元性、可能性,看看有哪些东西还是有补充和启发的。
王焕青
(北京服装学院)
新中国的成立,除了少数丧失了个人利益的人之外,绝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像天突然亮了一样,会有一种新的期待,这是当年灾难深重的中国人,面临一个新世界诞生的时候一种总体感受。
延安美术旨在追求民族解放,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或者创造一种新的人类,文艺当中有创造一种新的人类精神的使命感。以当时的版画为例,那种简便的,特别容易转型,也很好驾驭,既有中国传统,又很好地吸引了各种各样的外来元素,形成了一种当时最为时尚,具有先锋性的美术。所以我认为那个是中国美术在中国近现代以来的一个高峰,有自己的思想,有原创性的视觉上的开发,形成了一种完全发自内心的和生活保持了特别密切关系的美术,是一群年轻人虔诚地肩负着民族的责任,或者说自己在艺术和文化等方面各式各样的责任,作为党员的责任在进行创作。比如当年董希文画的《开国大典》,我们看那张画和当时新闻照片有所不同,因为台上的一群人是代表有思想、有理想、要目标、有意志、有行动能力的,要把这个国家带领到明天,台底下的人则是虔诚地欢欣鼓舞。毛泽东特意看了这张画,对画作了肯定,很有中国气派。董希文是真切地把那个时代的总体特征抓到了。
美术实际上是需要创造力的,是需要不断突破自己的边际,不断地向一个更真正的欣欣向荣的方面发展。延安时期的美术就有独创性,这个独创性应该长出更多更大的独创性,文艺不能缺了这个。
真理的光辉永在 | 2012-05-17 |
文化“为人民”的历史跨越 | 2012-05-17 |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地位及启示 | 2012-05-17 |
“后延安文艺”与“红歌文化”时代 | 2012-05-17 |
求新提升自信 | 2012-05-17 |
毛泽东文艺思想对当代文艺工作的指导意义 | 2012-05-17 |
共商文艺繁荣发展大计 | 2012-05-17 |
文艺工作座谈会发言摘编 | 2012-05-17 |
潜心追远 从善求美 | 2012-05-17 |
在烽火洗礼中升华 | 2012-05-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