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喜剧:勃兴难离好剧本、好导演、好演员
近年来,喜剧一直是演出市场的常青树。如何处理喜剧与时代的关系、如何在人性开掘和美学呈现上实现喜剧的突破,北京喜剧院的成立及其引发的讨论为我们思考这些问题提供了契机。北京喜剧院由国家大剧院联合东方国际文化艺术中心与大道文化共同打造,是国内首个以喜剧定位的专业剧场,甫一成立就开启了长达169天的演出季,9台中外喜剧作品轮番登场,其中,由毓钺编剧、陈佩斯执导的《戏台》作为开幕大戏受到业界关注。
《戏台》的喜剧手法上糅合了巧合、误会、错位、悬念等,由于设置在乱世之中,“合理”之余又带鲜明的讽刺色彩。尽管在艺术上还有不少缺陷,但该剧却让我们看到了喜剧成功的基本要素,即编剧的匠心独运、机智诙谐,导演的细致打磨、精心调度和演员的精湛演技、角色创造。而对于一个以喜剧定位的剧院来说,如何积累一批保留剧目,如何抓好剧目建设,仍是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剧院成为本土优秀喜剧作品、喜剧人才的孵化器,惟其如此,才能使其真正成为喜剧舞台的一块金字招牌。
较之往年,本年度本土喜剧创作出现了一些代表性作品,如过士行编剧、易立明导演的《帝国专列》,雷志龙编剧、武雨泽导演的《造王府》,刘深编剧、黄凯导演的《我不是保镖》等。这些作品于古人旧事中观今人世相,于诙谐幽默中展人性的悖谬。一方面,在喜剧手法上“用心经营”,综合运用了嘲讽、戏仿、拼贴、揶揄等多种美学手段,吸收戏曲、曲艺、影视等艺术门类的优长,既避免了闹剧、恶搞的惯常套路,又以开放的美学创新活跃了喜剧舞台的表现力;另一方面,注重对喜剧人物、情节背后文化内涵的挖掘,强化了喜剧的现实观照与人性反思。其中,《帝国专列》富于“醒世”意味。该剧透过一群寄居于庙堂之上的各色人物,呈现了没落王朝的背影之下传统与现代、文明与落后的纠葛和冲突。
除本土喜剧,一些国外剧团带来的莫里哀、果戈里、哥尔多尼等喜剧大师的代表作品也纷纷登陆京沪舞台,如法国巴黎北方剧团的《贵人迷》、俄罗斯亚历山德琳娜剧院的《钦差大臣》、塞尔维亚南斯拉夫话剧院的《无病呻吟》、意大利布雷西亚喜剧院的《女店主》等。这些经典喜剧作品,有的崇尚“原汁原味”的复古,有的进行创新式的“剧场实验”,但不论何种方式,在尊重、敬仰的基础上提炼喜剧内核,赋予喜剧当代的生命力,并从现实批判和人性观照两个维度拓展喜剧的表现空间,成为各国戏剧人传承喜剧艺术的普遍追求。其中,《钦差大臣》打破了现实与幻想的界限,年代感十足的装扮、简洁灵活的舞美、间离式的歌咏合唱,共同谱写出一首躁动而庸俗的官场狂想曲,既无情地嘲讽了权力对人的异化,也在荒诞的情境中流露出创作者的无奈与悲凉。《无病呻吟》中阿尔冈杞人忧天式的人生看似生活喜剧,实则是焦虑、孤独的人生悲剧,剧中没有冷峻的社会批判,精妙的细节铺陈下是人性弱点和自嘲,给人无尽的感叹。
岁末,在距离中国版《办公室的故事》上演不到12天的时候,前苏联电影导演埃利达尔·梁赞诺夫逝世。梁赞诺夫执导的电影《办公室的故事》曾风靡中国,其喜剧创作中诗意的幽默以及对爱情的机智歌颂,给人以心灵的抚慰和情感的触动。如今由韩童生、冯宪珍两位老戏骨主演的话剧正将这种喜剧精神传递开来。真诚而不做作的表演、细腻而含蓄的幽默,以及琐碎生活背后潜藏的“会心的笑”,为该剧赢得了不少的赞誉。惟有真正的生活洞察与人性发现,才能让喜剧超越时空。
改编:
文本质量和艺术品质需过硬
改编和重排剧目历来占据着话剧演出市场的重要份额。2015年这种创演策略依旧集中在“名家名作”上,如田沁鑫执导的根据李敖同名小说改编的《北京法源寺》,截取了原作戊戌变法中最为惊心动魄的10天时间,以政论、评说、传奇的表现方式深入历史“现场”,周旋于宫廷、庙宇、民间之间,演绎了一出慷慨激昂、气质非凡的思辨大戏;孟京辉执导的根据法国作家萨冈同名小说改编的《你好,忧愁》,以叛逆女孩成长中复杂的心理活动为主线,通过对爱、嫉妒、报复等情绪的陌生化表现,展示了一段近乎青春残酷物语式的成长旅程;李伯男执导的根据老舍同名小说改编的《老张的哲学》突出老张“钱本位而三位一体”的人生哲学,以老北京曲艺元素与话剧表现方式相结合的方式,揭示了小人物身上可怜又可悲的人生况味。在经典剧作的演绎上,北京人艺演出、由李六乙执导的契诃夫名作《万尼亚舅舅》体现出“守正创新”的特色,不管是主观化、象征性的舞台呈现,还是表演上对舞台动作、演员交流方式的调整,均打破了北京人艺的演剧惯例,以独特的方式还原了契诃夫,为经典的本土演绎、当代阐释提供了新的经验。
与国内演出相呼应,本年度国外来华演出的剧目,也体现了改编扎堆的特色。其中,有根据经典文学改编的作品,像苏格兰特隆剧院改编自乔伊斯名作的《尤利西斯》、波兰剧院(弗罗茨瓦夫)上演的改编自伯恩哈德作品的《伐木》;有对经典诗剧的当代演绎,如以色列卡梅尔剧团根据埃德蒙·罗斯丹同名爱情诗剧改编的《大鼻子情圣》、波兰剧院(弗罗茨瓦夫)演出的密茨凯维奇浪漫主义诗剧《先人祭》;更有以经典剧作为蓝本的改编之作,如铃木忠志根据古希腊戏剧家欧里庇得斯悲剧《巴克斯的信女》改编、执导的《酒神狄俄尼索斯》,波兰羊之歌剧团改编自契诃夫《樱桃园》的“音乐诗剧”《樱桃园的肖像》等。在改编策略和诉求上,上述作品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尊重原著的人文内涵,不解构、不推翻、不戏谑,重在探求改编与当下社会问题、精神状貌的关联,借经典改编完成阐释者的当代诉求;二是导演在经典的二度创作中发挥着绝对主体的作用,舞台呈现体现着导演鲜明的艺术理念和演剧风格。
京城小剧场 助力大文化 | 2012-03-02 |
关注:支撑起这种“繁荣”的到底是什么? | 2012-03-02 |
陈 平:国家大剧院今年有哪些亮点 | 2012-03-02 |
中国国家话剧院最新力作《伏生》引发业界强... | 2012-03-02 |
经典中的经典 | 2012-03-02 |
中国原创话剧应贴近时代 | 2012-03-02 |
以极端形态叩问母子伦理 | 2012-03-02 |
对抗战新戏的期待 | 2012-03-02 |
中国喜剧期待喜剧精神的回归 | 2012-03-02 |
校园戏剧真正优势在哪里 | 2012-03-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