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丹心向阳,绽放艺术的光芒
新华社评论员
//m.auribault.com 2015-11-25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 更多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一曲传唱数十载的《红梅赞》,激荡着一代代国人的心灵。赋予它强大生命力的,正是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员、著名剧作家阎肃。岁月如梭,已届85岁高龄的阎肃,用大量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记录下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谱写出亿万中国人难以磨灭的集体回忆。艺术的光芒,带给人们深刻的启示。

  不同的人,会从阎肃的作品中收获不同的感动。“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我爱祖国的蓝天》的豪情壮志,《雾里看花》的机敏睿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大气磅礴……透过那些流光溢彩的歌词与荡气回肠的歌剧,人们感受到的是一颗熊熊燃烧、不知疲倦的赤子之心,其中充满对祖国的真挚热爱,饱含对人民和子弟兵的拳拳深情。几十年风风雨雨,他的信念坚定不移——“文艺作品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他的追求一以贯之——“歌唱人间一切美好事物和情感”。这构成了阎肃作品最为鲜明的底色,彰显了一个人民艺术家的风骨与担当。

  “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深入基层、以人民为师,是阎肃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也是他始终秉持的创作理念。60多年军旅生涯,他的足迹遍布大漠戈壁、雪域高原、北国雪山、南国雨林的座座军营。真诚的交流,让他的创作至情至性,鲜活的素材,令他的歌词入耳入心。他用“我挟着雷,驾着风”抒发军人豪情,用“甜丝丝脆生生”形容京腔京韵,用“细悠悠蜜茸茸”描绘故乡之情。这些作品,唱出了生活的真味,散发着泥土的芬芳,更诠释着创作的奥秘: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生活是艺术之树的深厚沃壤。

  一部好的作品,既是时代光影的生动投射,也是作者人生阅历的厚积薄发,更是千锤百炼后的“福至心灵”。然而,没有“捻断数茎须”的抵墙面壁,何来“借我一双慧眼”的灵光乍现;没有中外典籍的深厚积累,也不会有《说唱脸谱》的古朴韵律;没有渣滓洞内“蹲大牢”“受大刑”的亲身体验,“三九严寒何所惧”的壮怀激烈更是无从谈起。“几度墨汁干,木凳欲坐穿。望水想川江,梦里登红岩”,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蕴藏着艺术常青的朴素秘诀。正是这种“翻来覆去地揉搓,挖空心思地琢磨”的创作态度,才打造出一首首经典之作,才能让老百姓“替你出集子——在心里出”。

  斯人如镜,鉴照现实中的浮躁风气。审视某些文艺创作,粗制滥造者有之,低俗媚俗者有之,甘做市场奴隶者有之。凡此种种都在警示着我们,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飞速前进的时代中,尤其需要有人守望情怀、歌唱理想。好的文艺作品理应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不久前,阎肃因病住院,网上网下,各种祝福铺天盖地,既表达了人们对老人的深厚敬意,也是对其艺术道路的高度认可。

  斯人如烛,照亮艺术工作者的前行之路。“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阎肃用行动告诉人们:一位文艺工作者只有与时代同行、为人民抒写,作品才会有底气、接地气、有温度;只有笃定恒心、倾注心血,作品才能拥有穿越时空的生命力,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精神火炬。

  “如歌岁月,似水流年;但愿到了明天,今天已成昨天,我依然在你心间”,优美的词句中,流淌着对生活的真诚感怀。今天,在时代的洪流中,中国的文艺事业呈现崭新的气象。我们为阎肃祝福,也盼望广大文艺工作者见贤思齐,创作更多无愧时代、无愧人民的作品,举文艺火炬、建精神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积聚无穷力量。    新华社北京11月24日电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