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眼下,新常态已是“时髦”词。但用新常态来定义当下的文化建设,绝非简单制造新的流行词汇,而是对我国文化建设的时代新思和战略应对。文化建设进入新常态,是发展方式重构、发展动力重塑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辩证地看待文化新常态下的机遇与挑战。
新常态下,不能单纯从速度和规模看文化建设,而要用综合指标来衡量。整体上看,我国文化建设已迈上了新台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文化精品生产亮点纷呈,文化市场平稳有序,文化新常态正是文化改革发展进入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后才出现的状态。
一方面,文化新常态是“富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文化建设迎来了春天,文艺创作、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在短期内实现了较快发展。经过30多年的积累和增长,如今的文化建设,不必再纠结于增长的速度,不必更多计较作品的数量、演出的场次,而是要在提质、升级方面有更多追求。另一方面,文化新常态也是“优态”。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果,但也出现了有数量缺质量、结构不均衡、效益不明显等问题,破解这些难题,是新常态下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换言之,新常态下的文化建设,应该方向更加明确,发展更加平稳,质量更加提升,效益更加充分。
当然,文化新常态也暗含压力。从全球经济大背景来看,经济增速放缓必定会对文化建设产生一定影响。当下,我国的文化消费水平并不高,大部分地区尚处于“蹒跚学步”的成长期,文化消费习惯比较脆弱,文化业态建设还没有从“同质繁衍”发展到“结构优化”,一些改制后的文艺院团还没有真正实现“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文艺精品生产也没有完全实现从“量的泛漫”到“质的提升”,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依然存在。
所以,更加自觉主动地引领推动文化新常态就显得尤为重要。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文化工作者面对文化新常态,要敢字当头、勇为人先,秉持使命感、责任感,主动在大局下思考,唱响主旋律,发出好声音,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提供文化支撑。
总之,正确看待文化新常态,就要既看到机遇,也看到挑战。面对新变化、新趋势,要保持一颗“平常心”,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遵循群众文化需求,主动去认识、适应、引领、推动文化新常态。(作者为河北省文化厅党组书记,本报记者杨柳整理)
农村文化,怎样耕耘 | 2011-04-07 |
80后青春写作的“拼盘现象” | 2011-04-07 |
村校也能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 | 2011-04-07 |
胡鞍钢迟福林等学者解读三中全会公报 | 2011-04-07 |
非遗事业进入新的时代 | 2011-04-07 |
张 平: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 | 2011-04-07 |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当以质量为重 | 2011-04-07 |
主动适应生态文明建设和环保新常态 | 2011-04-07 |
以系统思维落实战斗力标准 | 2011-04-07 |
费孝通对当代中国社会学贡献的再认识 | 2011-04-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