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用系统化思维推动城市交通发展
刘军
//m.auribault.com 2016-08-23 来源:陕西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先导,是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基础,体现着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展示着城市外在形象。解决好城市交通问题,关乎城市的发展,关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交通可持续发展亟须创新管理理念

  西安作为一座融合千年历史文化积淀和现代都市文明的国际化城市,正处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和初步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关键期。但是,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西安也染上了与其他城市一样的诸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目前,西安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突破250万辆,且以日均1200多辆的速度增长。交通需求快速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突出,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交通用地紧张、交通事故频发等问题日益严峻。如何在人、车、路、环境四要素上综合施策,用创新理念实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必须破解的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运用系统化思维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大政方针,特别是关于发展的重要论述,不仅具有完整的思路和原则,也在思想方法上树立了典范。其显著特征,就是善于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见微知著,举要驭繁,根据事物的有机联系阐明必然趋势与应对之策。娄勤俭书记也指出,要把以系统论的思想方法作为搞好工作的基本要求,不论是促进改革还是推动发展,都要遵循规律、统筹考虑、协调推进。

  运用系统化思维推动发展,顶层设计是核心,问题导向是基点,综合平衡是灵魂。具体到交通管理领域,就要纵向看发展,横向看影响,统筹考虑制约城市交通发展的各种要素,紧紧围绕引导城市公共交通和绿色交通的发展这一顶层设计,坚持系统化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提高交通管理的系统性、综合性,从而促进城市交通的良性发展。

  以“2+5=0”理念系统推进交通发展

  运用系统化思维推动交通发展,就要将交通管理和市民素质作为整体共同治理,在强化交通管理工作的同时,转变交通参与者的理念和集体意识,引导市民树立“2+5=0”的文明交通理念,即:倡导两种出行方式——公交出行、绿色出行,树立五种交通意识——遵守标志标线意识、文明礼让意识、交通感恩意识、快速通行意识、减少一人一车出行意识,最终实现城市交通零拥堵、市民出行零违章、交通事故零伤亡目标。具体来讲,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在指导思想上,引导公共交通和绿色出行两种出行方式。解决城市交通困境的根本途径,就是发展公共交通和绿色交通,这是运用系统化思维推动交通发展的逻辑起点和重要抓手。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着力构建一体化公共交通系统,细分各层次市场需求,大力提升公共交通竞争力和吸引力。同时,改善慢行交通通行环境,保障行人、非机动车路权,引导市民绿色出行。

  二、在工作重点上,实现“以车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路权分配上,都是优先满足小汽车通行,大众的交通权益被小众群体占用。当自行车、行人穿行于机动车道,就应该看看他们的路权是否得到保障,否则,在有失公平、公正基础上制定的规则,就无法保证秩序和效率。今年以来,西安市不断强化交通工程和基础设施的精细化、智能化建设,全面排查道路标志标线、交通信号灯配时不科学、设置不规范、不明确、不充足等问题。下一步,还要不断提高交通管理水平,增强交通信息技术应用,均衡交通需求与供给的时空分布,提升各类资源使用效率,实现管理服务精细化。

  三、在治理方式上,形成“社会共治”。创新城市治理方式要求提高市民文明素质,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西安市的道路属于全体市民,市民也要有主人翁意识。但就目前而言,西安市驾驶人的整体素质还不够高,法制规则意识薄弱,闯红灯、逆行、随意变道超车等不文明驾驶行为十分突出。倡导树立“2+5=0”文明交通理念,就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作用,形成城市交通社会“共治”。

  四、在评价标准上,切实抓住“综合平衡”。综合平衡要求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兼顾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均衡区域交通需求和市民出行多元化需求,强化城市与外部以及城市组团之间、城乡之间的互联互通,努力实现人、车、路、环境的综合平衡。

  要系统全面推动西安交通发展,既要着眼于增加公共交通和道路供给,又要科学调整城市功能和空间;既要高效利用现有资源、科学组织交通,又要加强交通需求管理,倡导绿色交通。西安交警将与广大市民共同努力,全面推动西安交通发展,努力为建设“品质西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西安市公安局副局长、交警支队支队长)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