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危害当前少说一点干扰救灾的风凉话
崔文佳
//m.auribault.com 2016-07-13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 更多

  近来,苏皖鄂等地多个城市连续遭受暴雨侵袭,长江淮河流域抗洪形势严峻。然而,就在党政军民奋力抗洪抢险的紧要关头,一些无端的传言谣言、恶意的质疑嘲讽出现了,其中不乏已被证伪的“老腔调”——“雨果曾说,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良心。”“德国人在青岛呆了17年,没修别墅,没盖大楼,却修了这样的下水道!”等等。许多网友实在看不下去,挺身而出,对种种杂音作出回应和澄清。

  “聋子听哑巴说瞎子看见鬼了”,有人以此形容网络舆论之浮躁。虽有调侃成分,但着实点出了症结所在。平日里,这股歪风已害人不浅,如今又吹到了抗洪抢险第一线,模糊焦点、搅局添乱,必须予以坚决回击。危难面前,第一要务就是争分夺秒救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各方都应当朝着这个方向用力。就舆论而言,搁置那些完全不必要的纷争,营造一种积极有利的环境,才能助力前线心无旁骛。纵然是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纵然是在社会分化、思想多元的今天,但总有一些共识需要维护。在大灾大难面前,所有人都应拧成一股绳,要集中精力而不是分散精力,要凝聚人心而不是扰乱人心,要出手相助而不是袖手旁观,要添砖加瓦而不是添油加醋。

  从民族精神的角度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共克时艰,方为中华民族之本色。从古至今,防汛抗洪、抢险救灾,都需要这股同心同德、聚精会神的劲头。近些年,多少次危难时刻,中国式救援从未让人失望,从上到下各方力量总能团结起来,齐心协力,化危为安。“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正是这份精神共识,才让我们的行动充满力量。当前,我们依然要发扬民族精神传统,一切围绕抢险救灾出招发力,集中力量做好这件要紧事。那些分散精力、扰乱人心的说法和做法,终究不得人心。

  每一次灾难,都如一场大考,也都是一次淬炼,国人心态理应愈发镇定从容。有人曾将2008年视为“志愿者元年”,因为“5·12”生命大救援中,亿万中国人释放出朴素真诚的公民精神,党和政府、武装力量、社会各界及广大民众之间达到了良性互动。8年过去,我们的救援经验、应对技巧得以积累,那些至关重要的精神认知和言行自律也应当成为共识。在一个多元社会里不缺少杂音噪音,但在危难之际、生死关头,这些负面情绪需要分清主次,适当收敛,少去添乱。而对于那些恶意散播的谣言传言,无端的恶毒攻击和恶意非议,大家也要有辨别是非的头脑和激浊扬清的回应,该反对要反对,该抵制要抵制。抗击灾害的过程,不仅要砥砺我们防灾减灾的群体反思,更要涵养冷静客观的社会理性。

  我们常说“多难兴邦”,这不是拿无谓的感动聊以自慰,而是因为一个国家民族的进步往往就在挑战与砥砺中延伸。过去如此,现在也是如此。洪魔虽依旧肆虐于长江淮河双线,但一个民族风雨同舟、守望相助的深情凝聚于此;一个政党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彰显于此;一种制度协同整合、集成创新的优势展现于此。我们终将同心携手,共渡这次难关。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