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前几日去虞城县采访,在田庙乡一睹世外桃源般的万亩果园美景,更听当地基层干部介绍了建设美丽乡村的经验和心得,可谓受益匪浅,尤对美丽乡村应该美在何处,有了更深入、更具体的认识。
正如该乡党委书记朱远柱所言,建设美丽乡村,外表美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内涵美,生态建设和文化建设齐头并进。这个地方的寓贤村,古称石门山寨,即孔子《论语》中“子路宿于石门”的地方,就利用“编笆接枣,锯树留邻”的传说和“空壶留故友,削发待宾朋”的佳话,依托“待邻寺”和“待宾寺”的遗址遗迹,重点培养一种和谐的邻里关系,以及重义恋情的朋友相处之道。
最典型的是该乡的刘杨庄村,从一片常年风沙的沙丘盐碱地,到绿意盈盈的万亩果园,春花秋果,美轮美奂。这个村目前年产梨、苹果、桃、杏等鲜果5万吨,远销多个省份,近年来更是搞起了农业观光旅游,正在转型为“生态旅游村”,已经获评为“中国乡村旅游示范村”。尤为令人称道的是,这个村每年都进行一次“好婆婆”、“好媳妇”和“致富能手”的表彰和颁奖,在家庭文化和经济文化上进行积极引导,弘扬社会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村里还建了一个“福”字文化广场,经常举办各类文艺演出、文化活动展示等,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就像田庙乡乡长林文献所说的,要产业有产业,要收入有收入,要精神文明有精神文明,这才是真正的乡村之美。
中国农业大学朱启臻教授曾经著书《留住美丽乡村:乡村存在的价值》,书中指出,乡村是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美丽乡村应该是有文化的乡村、和谐的乡村、有利于村民生活的乡村,留住美丽乡村,就不仅要注重乡村的外表美,更要丰富乡村的内在美。但近些年来,不少地方存在一些误区:认为美丽乡村就是要外表美丽漂亮,一味向城市里的公园式小区看齐,或大拆大建整村“上楼”,或追求豪华气派讲排场。但是外表光鲜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些隐忧:小别墅建起来了,村民却没有工厂就业;楼房气派了,但生活方式却堕落了,打牌赌博、盲目攀比;村容村貌变美了,不和谐的事情却又冒头了,儿女不孝、邻里不和……“颜值”高当然好,但只满足于当个“花瓶”摆设显然不行,而应该硬环境软环境“软硬兼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内外兼修”。
以我省几个著名“美丽乡村”为例,信阳郝堂村之美,不仅在于村头碧叶连天的百亩荷塘和散布村落的百年古树,更在于其原生态住房保留了传统之美、乡村之魂,在于郝堂村声名鹊起的“励志”历程,在于其静谧、古朴、闲适的气质;新乡县刘庄之美,不仅在于集体经济风生水起,更在于史来贺等老一辈干部传承下来的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在于其共享发展、共同富裕的为民理念;栾川县重渡沟村的美景远近闻名,但村民们更能感知的,恐怕还是全覆盖的WiFi、健身器具、村级图书室、电影院和文化广场……乡村美不美,其实主要应该看村民的生活美不美,看村民的日子得劲不得劲。
“美丽河南”需要更多美丽乡村。目前我省的美丽乡村建设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既然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那么,美丽乡村就不应该只是“颜值”高,更应该追求有文化、有品位、有内涵、有“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