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全域旅游成为当下各地关注的热词。得益于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海南成为全国首个全域旅游创建省。为推动全域旅游的全面开展,海南应及早树立“大旅游”的发展理念,将全省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谋划,做好全域旅游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推进,实现全省处处是风景。
在新近结束的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海南获得全国首个全域旅游创建省的殊荣与任务。这体现了海南在全国旅游发展中的独特地位以及国际旅游岛战略的辐射效应,成为海南人建设家园创新发展的新使命、新动力。按照国家旅游局的要求,在未来的2—3年内,海南必须在旅游对当地经济和就业的综合贡献、旅游综合管理和执法体系、厕所革命及公共服务建设成效、旅游数据中心建设四个方面达到验收标准。应该说这一发展任务时间紧、任务重、示范效应高。
全域旅游为海南旅游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海南该如何立足本地实际建设好首个全域旅游创建省,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树立“大旅游”的发展理念
理念是所有行动的出发点。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表示,全域旅游是空间全景化的系统旅游,是跳出传统旅游谋划现代旅游、跳出小旅游谋划大旅游。全域旅游的推进,必须从一开始就树立大旅游的发展理念,以确保实施过程中方向的准确性。之所以要加快理念转变,是基于不断变化的旅游状况而言的。
就全域旅游的概念而言,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当下,旅游之所以能够成为优势产业和带动者,是由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持续发展,旅游从少数人的活动变成大众化活动,旅游需求从以观光为主转变成以休闲为主,出行方式从跟团旅游变为自由或自驾出行。当代旅游实际上已经从参观游玩变成了一种旅游全过程的体验,进而变成一种异地生活方式。
就管理体制而言,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六要素活动,越来越不在传统的旅游业三大部门(旅行社、景区、酒店)所能提供的支撑范围之内。由于全域旅游中的游客旅游生活需求与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紧密交织在一起,大量游客所追求的这种高品质的生活方式如能实现,必然对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产生极大带动作用。
基于此,全域旅游的推进,必须整合区域内的所有资源,做好以下工作:实现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管理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破除景点景区内外的体制壁垒和管理围墙,实现“多规合一”,实行公共服务一体化,旅游监管全覆盖;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导游必须由旅行社委派的封闭式管理体制,向导游自由有序流动的开放式管理转变;从粗放低效旅游向精细高效旅游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从旅游企业单打独享到社会共建共享转变等,最终实现从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转变。只有如此,才能不断满足旅游者新的旅游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最终打造旅游者与当地居民共同生活的美好家园。
做好全域旅游的顶层设计
由于涉及到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全面整合与使用,全域旅游省的建设需要高水准的顶层设计。因为旅游业的综合性,涉及到多行业多部门,然而,当前各行业、部门之间的条块分割,彼此间必然存在许多矛盾,影响全域旅游的推进,这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协调中心。建议海南设立省级的全域旅游创建委员会,来协调各部门之间的矛盾,并依靠咨询机构和专家的力量,制定出适合的全域旅游战略发展规划,并推进实施。
全域旅游的建设,应在多规合一的机制下,根据SWOT分析工具,制订整体性全域旅游战略。该规划应首先以旅游者的需求为导向,准确梳理、分析与预测各种不同旅游动机,以及旅游者在区域内的全过程需求,正确区分游客与当地居民在生活方式上的共性需求与个性需求,区分旅游中的保健性需求和激励性需求,重点分析残疾人、老年人、儿童、外国人等困难人群的旅行生活需求。
随后,将需求转换为供给侧发力点,改革创新投融资模式,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PPP等投融资模式改革创新,在推进基础设施“五网”(路网、光网、电网、气网、水网)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发力厕所、交通、餐饮、信息、医疗、休闲等共性需求和保健性需求的满足方式,推进全省范围内旅游共性设施与服务的便利化和全覆盖,实现全省范围内的旅有所依、行有所靠。例如,针对游客密集地区可以增加建设智能立体停车场以提高城市空间利用率;在本地居民中大力弘扬、引导厕所文化和好客文化。与此同时强化城市规划、城乡规划、建筑设计、民俗保护、历史传承等方面的旅游意识,实现景观与旅游体验在区域内的全覆盖,达到移步异景,实现游客与当地居民互动的深度旅游体验。
该战略规划的制订应与各地各部门充分沟通,并与各地各部门的工作计划相衔接。我省各市县和各产业都需要在“一张蓝图”下,根据省里的产业布局和规划,结合自身拥有的资源条件,找准自身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每个旅游功能区都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形成自身特色,实现全域旅游各功能区的互补,切忌形成“大而全”的“独立王国”。要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形成完备可行的全域旅游整体规划。
统筹各方力量协调推进
因为旅游业的综合性,现有的行政条块分割管理经常导致 “谁都不管”或者“谁都要管”的局面,因此需要因地制宜推进旅游委、旅游功能区、旅游警察、工商旅游分局、旅游巡回法庭等综合管理、综合执法,打破条块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等。要注重理顺各地、各部门和各产业的工作职责和范围,打破地域之间、部门之间和产业之间的壁垒障碍,形成更加合理科学的体制机制。要通过旅游数据中心建设,实现全域旅游信息的监控与管理,以此为抓手,构建旅游综合管理和执法体系。
全域旅游的推进实施需要精耕细作,不能流于形式,任何小的设计上或实施上的失误或不合理,都可能给旅游者造成很大的困难和不便。各部门各单位尤其是设计部门应加强调研,以各类旅游者的用户需求为导向,扎实工作,创造更好的产品。全域旅游的推进实施还需要本地居民积极参与,切实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普通百姓在全域旅游的推进中获得更多实惠。全域旅游区域中的当地居民只有安居乐业,生活得有尊严、有品质才能最终提升区域旅游的发展质量,这也是推进全域旅游的重要目标之一。
形成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
全域旅游工作发展的好坏,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全域旅游的考核,不仅仅要考虑原有旅游产业本身的效益,还要考虑该产业在全域旅游下的综合效益,要侧重对综合效益进行评估。唯有如此,各个资源主体才能实现有效整合,利益相关者才有足够的动力,对各行各业的特色和优势进行充分挖掘,才能不断创新和丰富旅游业态。
此外,全域旅游包含不同的发展要素,要针对具体要素进行具体评价。例如,全域旅游意在打造特色鲜明、吸引力强、业态丰富的旅游目的地,考核评价内容就要包含以下指标:旅游产品、服务是否特色鲜明且具有吸引力;旅游产品与市场需求是否相匹配;区域内不同旅游产品是否实现了差异性和互补性;旅游要素是否全域化配置等。再如,全域旅游是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完善配套的高品质旅游,基于此,评价指标中就要包括以下方面:旅游区域中是否有便捷的交通,从机场、车站、码头到各地景区交通是否实现无缝对接;是否有便捷的旅游集散和咨询服务体系;环保设施、停车场、旅游厕所等是否完善;公共信息是否健全、旅游标识是否完备;自驾游、自助游等是否能够畅通无阻……针对全域旅游各方面的内容,都要形成精细、有效、科学的评价标准,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形成行之有效的发展导向,促进全域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
全域旅游的建设必须按照规划、实施、评估、改进的闭环系统进行展开。全域旅游的发展不是一劳永逸的,实际上由于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旅游的形式与方式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变化。全域旅游的规划与建设必须对未来的形势发展有所预测,为未来的科技、社会、消费心理、经济发展预留接口与可扩展空间。
全域旅游省的建设涉及面广,建设难度大,以上提出的几个方面工作只是粗略的框架,很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分析与分解。我们要抓住契机,集思广益,精准发力,通过全域旅游创建省的建设,将海南进一步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作者单位:海南大学旅游学院,海南寰岛酒店旅游投资有限公司)
坚持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办法推进灾后重建 | 2010-09-27 |
以改革破解“中等收入陷阱” | 2010-09-27 |
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 2010-09-27 |
着力发挥全域城市化引擎作用 | 2010-09-27 |
一核多点 构筑新型城镇体系 | 2010-09-27 |
打好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战 | 2010-09-27 |
改革创新是最大动力 | 2010-09-27 |
经济日报:做好城乡统筹 推进科学发展 | 2010-09-27 |
打赢生态保护和扶贫攻坚硬仗 | 2010-09-27 |
努力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新型陆军 | 2010-09-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