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打好脱贫攻坚战须高度重视精神扶贫
刘光生
//m.auribault.com 2016-01-29 来源:河南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省委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强调,动员全省各方面力量,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谢伏瞻省长在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把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笔者认为,要打好脱贫攻坚战,不仅要对贫困地区加大物质资金投入,还要高度重视精神扶贫问题,加大精神扶贫力度,使干部群众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有效减少返贫现象发生,做到标本兼治。

充分认识精神扶贫的重要作用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志”,说的就是要重视精神扶贫。著名经济学家缪达尔曾强调:“不发达国家民众巨大的贫困至少部分是由于他们的宿命论、他们的麻木和他们对于改变观念和制度、推广现代技术、改善卫生条件等努力的冷漠。”可见,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不仅需要经济层面的投入,也需要精神层面的帮扶,要为贫困地区注入反贫困的精神动力,除掉“头脑贫困”的障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贫优惠政策和措施,我省各级党委和政府也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重大责任、摆在突出位置,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近年来实施精准扶贫,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总体上看,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仍然较慢,贫困群体规模仍然较大,扶贫开发任务依然艰巨。在扶贫开发过程中,有些地区虽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脱贫作用不明显,扶贫效果不尽如人意。这些地区因为自然环境恶劣、资源匮乏,导致经济发展迟缓,人民群众不仅物质生活贫困,还存在精神贫困的问题。精神贫困表现为观念上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等靠要”思想严重,“你急他不急”、“上动下不动”,认识上急功近利、短期行为和心理上社会参与心态较差,把扶贫帮扶当作“天上掉馅饼”等,这种精神状态成为贫困地区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的重大障碍。

  一个地方经济上暂时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和思路的贫困,人穷志短、消极无为,缺乏奋起直追的精神动力。要实现真正的脱贫,首先要在精神上脱贫,解决好精神面貌问题,激发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如果精神上不脱贫,就难以战胜贫困,即使靠国家补贴、输血一时脱了贫,也只是权宜之计而不能持久,容易陷入“越穷越要、越要越懒、越懒越穷”的恶性循环。因此,在今后的扶贫开发工作中,要一手抓物质扶贫,一手抓精神扶贫,输血与造血并举,扶贫与扶智并重,激发出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消极畏难和无所作为的精神状态,变被动救济为主动脱贫,依靠自己的双手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确保2020年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小康社会。

把精神扶贫纳入精准扶贫规划,提升自主脱贫能力

  精神扶贫是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要牢固树立扶志为先、扶智为本的指导思想,把贫困问题和原因找准,把帮扶思路和举措搞对,制订科学合理的精神扶贫长远规划及分年度详细实施方案,分步实施,保证该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规划既要立足贫困地区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整体偏低、精神生活比较匮乏、经济落后等现实,又要注重实效、放眼长远;既要注重产业扶贫,又要从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入手,把办好事、办实事与抓观念、抓思路结合起来,注重信息、知识和技术等方面的输入,培养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先进思想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基层干部和贫困农户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其用自己的双手摘掉贫困帽的信心和决心。

  精神扶贫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换脑筋、换思想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开展精神扶贫,要突出地域特色,紧扣扶贫主题,注重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着力营造有利于现代意识生长发育的社会环境,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的脱贫意愿,提升自主脱贫能力,既要“摘穷帽”,更要“拔穷根”。

  一要实行观念扶贫。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树立了先进的观念,农民的思想才能更解放,眼界才会更开阔。可以依托妇联、团委、农技站、文化站等部门,在贫困地区开展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以健康有益的活动引导人、教育人、鼓励人,引导农民树立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变依赖思想为自立创业思想,让人们精神振奋起来,思想凝聚起来,向生产深度与广度进军,主动进取、改革创新,增强战胜贫困的勇气。

  二要重视和加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民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要合理布局农村中小学校,加大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基础教育倾斜力度,加大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实施教育扶贫结对帮扶行动计划,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

  三要大力扶持农村文化事业。牢固树立经济脱贫、文化开路,文化开花、经济结果的思想意识,根据农民求乐、求知、求新的需要,组织电影、戏曲、报刊图书等文化下乡活动,满足广大农民对文化生活的渴求,引导农民过文明健康的新生活。

  四要加快发展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长期以来困扰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重要原因。因此,要积极发展农村合作医疗,推行贫困人口重大疾病救助制度,切实解决贫困群众就医困难和负担过重的问题,努力减少因病致贫、返贫的问题。

  五要下功夫抓好贫困人口劳务技能培训工作。技能提一步,收入提一档。如果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能够接受职业教育,掌握一技之长,能够稳定就业,这一户脱贫就有了希望。要把做好职业技能培训作为扶贫的首要措施,继续深入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和职教攻坚工程,健全职业培训与农民就业相衔接的机制,健全面向贫困人口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加强农业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确保贫困人口通过培训长一技,输得出、干得稳、能致富,达到“培训一人,输出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批”的效果。

抓好党建促扶贫,强化精神扶贫宣传

  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精神状态如何,对脱贫致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群众精神状态如何,主要取决于领导班子的精神状态。“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坚强的党支部、好的带头人对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抓好党建促扶贫,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因此,要把脱贫攻坚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要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且群众信得过的年轻干部、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加大从优秀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乡土能人、复退军人和大学生村官中选拔村支两委成员的力度,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相关理论、政策研究部门和高校,要高度重视扶贫理论和开发战略的研究,分析导致贫困的深层次原因,进一步强化对精神扶贫的宣传。要改变只注重开发式扶贫而忽视精神扶贫的做法,进一步提高对贫困农民实施精神扶贫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的认识,引导贫困农民树立脱贫志向,使他们克服“等靠要”的观望心态、依赖心理和功利思想,发扬“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跳出老框框来思考问题,增强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的信心。要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载体,多途径、多形式地进行一些地方和贫困农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改变命运的典型宣传报道,在全社会营造依靠自身力量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浓厚舆论氛围。(作者系信阳农林学院党委副书记)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