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以新的哲学思维引领经济全球化
——兼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政治经济学意义
金里伦
//m.auribault.com 2017-09-27 来源:经济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从5月北京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到9月厦门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今年中国的两大主场外交重磅亮相,成果丰硕。这个成果,不仅仅是长长的合作清单,更凸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大道之行。“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为世界注入了共谋发展、互利共赢的信心。

  而在地球另一面,曾经的经济全球化推手却打起了“退堂鼓”。从英国“硬脱欧”,到民粹主义拉扯欧洲右转,再到特朗普奉行“美国至上”……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之下,国际贸易持续萎缩,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前些时候,世界航运巨头韩进集团宣布破产,掀起上万人的失业潮,令人震惊。逆全球化风云涌动,正在波及无数企业生存和人民福祉。

  面对全球化困境,一种力量在竭尽所能,促进其融合,一种力量则频频动作,加快其裂解。“现有的世界秩序正面临着最严峻挑战,它是否能够幸存下来?”这样的疑问,反映了人们对未来世界走向的诸多困惑和不安。如何缔造新的世界秩序,是迫在眉睫的大问题,需要我们深入进行历史的梳理、理论的反思,使全球化能够以新的哲学思维为引领,尽快走出乱局,驶上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的阳光大道。

一、从哲学层面反思“逆全球化”的兴起

  这一轮全球化遭遇重挫,可以说始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此后各国忙于拯救经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有的甚至开错了“药方”,或是把大量资金注入金融市场,或是矛头对准海外以保护本国,忽而讨好资本,忽而讨好民众,却很少透过危机现象看本质,很少深入到制度内部和哲学层面进行反思、寻找根源。

  30多年前,以里根经济学、撒切尔革命和“华盛顿共识”为标志,以金融资本为首的国际垄断资本最终选择了新自由主义,并使其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工具和国际政治战略工具,依照自己利益重新制订全球秩序和国内秩序,推动了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一轮兴起。它促成了投资便利、贸易繁荣、技术进步、人才流动,也在国际、国内埋下了“祸根”。

  在国际上,它要求完全取消壁垒、解除外汇管制,最大限度地开放市场,实行贸易和金融自由化。这无异于“狐狸打造的自由鸡舍”。面对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和国际垄断集团,弱国及其企业如何“平等”竞争呢?在新自由主义的操控下,国际金融资本在各国肆无忌惮地“割韭菜”“剪羊毛”,推动了过去50年间世界范围内最大的资产转移。以1998年为例,遭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国家和地区,50%以上的经济化为乌有,同时7000多亿美元转入美国。对此,世界银行前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感叹道:“这是多么古怪的世界啊!反倒是贫穷的国家在补助最富裕的国家。”

  在本国国内,由于放开政府管控,投机性金融投资大幅膨胀,实体经济投资越来越少,“去工业化”愈演愈烈,失业率飙升,贫富差距、阶层固化问题日益加剧。美国学者罗伯特·麦克杰斯尼一针见血地指出,新自由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代表了极端富裕的投资者和不到1000家庞大公司的直接利益”,它带来社会精英和底层民众的分离、对立甚至仇恨,形成了日益深重的“腹地危机”。

  新自由主义名为“自由”,对一切政府力量都不信任,同时又要求一个强大且必要时具有强制性的政府,以保护私人财产、个人自由和企业自由,显示出其真正的哲学基础是政治保守主义和市场激进主义。这一固有矛盾表现在实践中,就成了“双重标准”:保护主义和自由放纵两支“大棒”交替使用,主要看哪一种更适合自己需要,更有利于资本扩张、赢得最大利润。它推动形成了以金融资本中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全球化浪潮,也带来了极端的富裕和贫困、极端的繁荣与凋敝。这种你输我赢、“零和博弈”的后果,最终激起世界范围内的反对浪潮。

  需要区分的是,新自由主义走到穷途末路,全球化的列车还要继续向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正在作为新的哲学内核,发挥着推动全球治理变革、各国合作共赢、人类文明进步的“核动力”作用。

 二、共赢共享才是人间正道

  经济全球化是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趋势,人们无论赞同还是反对,自觉推进还是有意阻挠,都无法改变这一基本事实:不同地域的民族、国家与个人之间交往日益普遍,彼此依赖越来越紧密,整个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经济全球化,仍然是任何一个国家谋划发展时所必须面对的时代潮流。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同时,充分运用全球化带来的难得战略机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了我国同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革。面向未来,已经发展壮大起来的中国还要继续顺应大势,体现在国际事务中的责任担当。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的《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旨演讲中说:“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对于具体原则和目标,也列出清晰的脉络,就是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我们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

  全球化发轫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但是过去几百年里,并没有找到一个和平共处的秩序,为人类建成一个共同认可的美好社会。从海上掠夺、武装侵略、强占资源,到建立殖民统治、划分势力范围,每一页历史上几乎都有以强凌弱、争霸天下、战争不绝的记载。今天,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进入大调整、大变革的关键阶段,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零和、在世界范围内建设伙伴关系的新思路,充分体现出历史转折关头的大国担当,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合作共赢作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核心理念,让世界看到中国正在以新的哲学思维,为经济全球化的未来竖起一座灯塔、开出一条正道。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源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其世界历史理论对于初级形态的全球化的本质、逻辑及未来趋势作出精辟分析,奠定了我们今天认识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源于讲信修睦、善待他人、兼容并包的传统哲学思想,为中华民族塑造了敦厚平和的气质,孕育了推己及人的文化,形成了强不凌弱的禀性;源于对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的全面把握,把中国人民的利益与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把中国梦与世界梦联结起来,赋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加深刻的世界意义;源于对人类文明走向的深刻洞察,中国将与其他国家携手营造人人免于匮乏、共同发展、享有尊严的光明前景,建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世界。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是倡导者,也是实践者。通天下、利天下,“一带一路”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秉持亲诚惠荣,同周边国家的命运共同体建设蹄疾步稳;强调“商量着办”,率先把建立伙伴关系确定为国家交往的指导原则,“朋友圈”不断扩大……中国一直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努力。摒弃过时的零和思维,超越新自由主义主导下的你少我多、你输我赢、一家通吃格局,中国为擘画全球经济增长新蓝图开出的良方,就是在创新中开辟增长源泉、在开放中拓展发展空间、在联动中凝聚互动合力、在包容中夯实共赢基础。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政治经济学意义

  世界的资源是有限的。从古至今,对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都是人类共同面对的最根本问题。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生产力发展对资源全球化配置的内在要求,但是在新自由主义引导下,生产和流通的确实现了世界范围内的扩张,而在分配上却极不公平,引发的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日益悬殊,最终因为公平正义的丧失而导致效率的不可持续。

  效率与公平本就是一个复杂的政治经济学命题,实现世界范围内的效率与公平相统一,更是困扰许多政治家、思想家的难题。半个多世纪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实现了独立,经济命运却无不卷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扩张。采取“依附”式发展道路的国家,有的丧失了自主权,有的成为矿产资源、初级产品供给地,有的困于不平等的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之中。也有一些国家看穿这种不对等的依附关系,尝试与资本主义世界完全“脱钩”、自成体系,实践证明又行不通。这些失败的关键,在于发展中国家自身的经济结构有问题、在于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治理体系的方式有问题,也与其所秉持的政治经济学的思维误区有关系。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世界历史对于其中的任何主体来说,都会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加入世界交往,会加快落后生产力和制度的瓦解,“使未开化的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但在这个过程中,征服、奴役、杀戮等暴力起着很大作用,给落后国家造成了巨大灾难;另一方面,落后国家要向先进文明学习,再谋求超越资本主义以实现自主发展,“工业较发达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国家所展示的,只是后者的未来景象”。这些科学的分析,奠定了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如何进行道路选择的理论基础。

  过去30多年,中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抓住经济全球化深度发展的重大契机,以积极姿态参与经济全球化,充分发挥自己在全球分工的长处和优势,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各种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创造了经济腾飞的奇迹;另一方面,坚持从自己的国情出发推进改革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在这条道路上,我们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但决不搞所谓“西方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决不放弃必要的政府监管;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制度,但决不搞“全面私有化”。在这条道路上,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中国以一个新兴大国的姿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取代我赢你输、赢者通吃的旧思维;以“多彩、平等、包容”的新型文明观,取代“文明冲突论”和“文明优越论”;以互帮互助、互惠互利的新型开放体系,取代富国主宰、强权独霸的“丛林法则”。在这个平台之上,各国携手创造有利于开放发展的环境,在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投资规则体系中,既讲求效率,又注重公平,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共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剑桥大学教授马丁·雅克认为,中国方案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就是让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超越零和博弈,开辟一条合作共赢的文明发展新道路,这是改变世界的创举。应当说,这一评价是中肯的。

  每当世界历史进入“关键渡口”,合乎潮流、顺应人心的先进思想总是社会前行的重要推动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重大的思想突破和理论创新,已经收获了越来越响亮的国际回声,也必将在人类文明发展史、思想解放史上浓墨重彩地写下光辉篇章。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