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用新常态的大逻辑认识当前经济形势
钟经文
//m.auribault.com 2017-05-23 来源:经济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形势,主动引领未来发展走势,必须坚持新常态的大逻辑。这是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重要原则。

  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开局平稳,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经济结构呈现积极变化,各方面改革按照中央确定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有序推进。一季度,国民经济增长了6.9%,略超预期。4月份,部分指标虽有所回落,但仍保持企稳向好态势。与此同时,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就业形势持续向好,经济运行质量效益进一步改善。

  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当前经济形势符合新常态的大逻辑,为努力做好下一阶段经济工作打下了重要基础。

 认清经济发展阶段性基本特征,保持信心、耐心、恒心、平常心

  用新常态的大逻辑认识当前经济形势,首先要认清其阶段性基本特征。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运行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这是以新常态大逻辑分析经济形势、判断未来走势的重要参照。

  从速度变化看,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与全球总需求不振“双碰头”,传统低成本比较优势随之转化,增速放缓是大势所趋。难能可贵的是,今年以来,经济运行亮点多多,回暖趋势明显,充分说明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不仅韧性强,而且潜力足。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准确作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重大形势判断基础上,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积极应对困难和挑战的重要成果,也是在经济工作中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预期收获。因此,国民经济实现“开门红”,并不令人意外。

  从结构优化看,今年以来,积极变化不断增加。首先,产业结构持续改善。一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高于第二产业17.8个百分点。1至4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2%。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其次,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最新数据显示,4月份,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5.8个和3.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节能降耗效果明显,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不断下降,绿色发展稳步前行。

  从动力转换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红利持续释放,为经济增长注入不可或缺的新动能。首先,“去产能”“去库存”不断取得积极成果,为优质产能拓展了有效需求空间。1至4月份,企业利润实现较快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持续扩张。其次,投资拉动“补短板”,并为先进产能注入强大后劲。1至4月份,虽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前略有回落,但基础设施和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始终保持较高增速。这对“补短板”、调结构和稳增长,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综上判断,当前经济形势总体上是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但经济企稳的基础还不牢固。这是因为,新常态下,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向创新增长点的转化将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风险因素的困扰。在这个阶段,增速高一点或低一点,都需要我们理性面对。只要经济处于合理预期之中,就要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既要有信心,有耐心,有恒心,还要有颗“平常心”。

  新常态是阶段性的,又是动态的、变化的,需要在认识上不断深化、适应上更加主动、引领上更加积极。要深入研判经济形势细微变化,有的放矢地精准施策,狠抓落实,绝不能大而化之,敷衍了事。要充分估计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上,做足功课、下足功夫,精益求精、久久为功。

 聚焦主要矛盾,兼顾当前长远,坚持底线思维化解风险

  用新常态的大逻辑认识当前经济形势,既要看当前,也要管长远,聚焦和破解影响未来经济走势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前不久,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时再次强调,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依然存在,一些困难不容低估,潜在风险需要高度关注。中央反复强调的困难和潜在风险,除发展外部环境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外,主要还是经济结构、发展动力等方面存在的深层次矛盾。这些影响经济平稳发展的主要矛盾很难在短时间内彻底解决,必须坚持底线思维,保持高度警觉。

  首先,要着力扭转实体经济供需结构错配。目前,国民经济总供求在实体经济领域的突出矛盾是供需结构失衡。从供给侧看,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我们的最大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现在要素投入的规模驱动力减弱,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质量成为驱动经济创新增长的主要动力。从需求侧看,过去短缺经济时代,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伴随消费升级,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对照新常态的大逻辑,振兴实体经济必须从供给侧发力,通过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商业流程创新,以及培育创新人才等,加紧构建新的供需平衡结构。否则,就会加剧资源错配和有效需求外溢,动摇实体经济根基。

  其次,要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对实体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国,被称为互联网公司“三巨头”的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无一不是借助国内外金融资本的强大力量快速崛起、傲视群雄的。

  然而,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还是一柄“双刃剑”。按照以钱生钱的经营逻辑,金融业是市场竞技的天然强者。倘若“有形之手”缺乏有效的市场干预,实体经济就会面临“无形之手”的一再挤压。为了避免落入“脱实向虚”的陷阱,政府必须趋利避害,用“有形之手”的能动性修补“无形之手”的盲目性,消除金融领域的“暴利”“空转”现象,把金融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及时引导到服务实体经济的轨道上来。否则,实体经济就会严重萎缩,金融也会最终失去赖以生存的坚实基础。

  第三,要力促房地产业回归本位。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可带动上下游关联产业快速扩张,常被视为稳增长“神器”,特别是我国正处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推进过程中,推进城镇化离不开房地产的先导和带动作用。但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房子是给人住的,这个定位和属性不能变。前段时间,房地产市场过度“炒作”,明显偏离了它的本位属性,给其他实体经济带来不小的冲击。为此,必须及时有效地堵住房地产业“脱实向虚”的漏洞,力促房地产回归本位,绝不能靠加杠杆给楼市“去库存”。否则,就会给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埋下风险隐患。

 紧扣新常态大逻辑引领大势、深化改革、稳定大局

  用新常态的大逻辑认识当前经济形势,说到底,还是要立足新常态,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引领大势、深化改革、稳定大局,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朝着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加速前进。

  面对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引领大势、稳定大局中最为紧要的一条,就是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吃透中央精神,把认识统一到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自觉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实践中,要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确保经济平稳健康持续发展;始终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始终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确保全面改革不断深化,力促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原则和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方法论。用新常态的大逻辑认清形势,指导发展,就要把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放在首位,确保经济平稳健康持续发展。稳是主基调,是大局。只有稳住经济发展大局,才有主动进取的根基。因此,妥善处理好“稳”和“进”、“稳”和“好”的辩证关系至关重要。稳,绝不是不作为,而是遵循新常态的大逻辑顺势而为,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不断巩固经济平稳向好发展态势。“进”,不是盲目推进,而是顺应新常态大逻辑有序进取,重点是集中精力打好化解突出矛盾的歼灭战,确保改革发展取得实实在在的战果。好,就是在稳中求进基础上,不断累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新成果,更好地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指导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充分体现了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突出变化是原有生产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用递减。面对新常态带来的新挑战,宏观调控要更加全面地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要主动引导市场竞争朝着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方向转变,也要充分发挥市场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决定性作用,推动经济增长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创新驱动。因此,只有牢牢抓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这个中心,才能有效地引领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变,确保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不会出现质量效益大滑坡,避免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应当看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有效化解经济发展主要矛盾,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多功能钥匙”。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宏观上可以确保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不断取得新进展,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微观上可以倒逼实体经济加快创新,汇集优质资源夯实发展基础。与此同时,它还可牵动各级政府围绕“三去一降一补”,加快简政放权步伐,把该管的坚决管住,不该管的彻底放下,集中精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我们要紧扣新常态的大逻辑,努力把握好各项举措的关联性,统筹兼顾、协调推进,以更稳、更好、更强的发展成就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