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抓紧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思想
陈东琪
//m.auribault.com 2017-04-12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同志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进、农工党、九三学社委员时强调:今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有不少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妥善应对、合力攻坚。在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时,他多次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充分说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必须抓紧抓好的一件大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必然选择,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必须确立的战略思路。深入理解习近平同志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思想,应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了解其取得的成效,理清其面临的难点,抓紧抓好今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

 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意义

  确立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战略思路,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经过近4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从低收入阶段跨入中等收入阶段,并正向高收入阶段迈进。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面临的突出矛盾是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习近平同志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症下药,从供给侧发力,以改革创新促进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以优质供给激发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立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战略思路,明确了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政方针和工作主线,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解决供需结构矛盾、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世界经济走出发展困境提供了中国方案,具有重要国际示范意义。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陷入了生产过剩、贸易收缩和低速增长的困境。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均采取了力度很大的刺激需求的措施,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促使实体经济持续复苏,反而吹大了资产泡沫,给未来经济发展留下巨大风险隐患。究其原因,此次世界经济陷入困境的内生“病因”和历史上任何一次都有所不同:不仅劳动生产率增速逐步放缓,而且供需结构出现了新变化。这使得曾经行之有效的单纯的需求管理、供给管理和结构主义政策都难以奏效。中国提出并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创新体制机制,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带有中长期特征的结构性问题,引导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潜在增长率,增强可持续发展动能,不仅是解决中国经济发展深层次问题的治本良策,也是破解世界经济结构性矛盾的可用药方,对世界经济发展具有示范意义。

  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成果,具有重要理论创新意义。习近平同志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是系统的理论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创新和发展。首先,丰富了供给和需求的科学内涵,既不孤立谈供给,又不孤立谈需求,强调只有将供给和需求联系起来考量,才能作出科学判断。在区分有效供给和无效供给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改善供给侧结构,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其次,创造性地提出并构建了科学的理论体系,回答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何改、改什么、怎么改等重大问题。在分析供需失衡矛盾时,既强调供给侧结构性矛盾是主要矛盾,又强调供给要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目的和归宿。在推进思路方面,强调要从生产端入手,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扩大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侧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推动我国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在政策主张方面,既强调以供给侧管理为主,又注重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相结合,注重总量性宏观政策与产业政策、微观政策、改革政策和社会政策协调配套。这些科学思想,既区别于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需求决定论、以萨伊定律为核心的供给经济学,也区别于里根和撒切尔主义的供给管理以及罗丹和刘易斯的结构主义政策。可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深入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经验所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表明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见成效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元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抓手,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和初步成效。

  “三去一降一补”取得积极进展。2016年去产能提前超额完成任务,分流安置人员超过65万人。钢铁去产能6500万吨,煤炭去产能2.9亿吨,分别超额去掉2000万吨、4000万吨。房地产整体库存水平有所下降,到2016年底待售面积同比下降4%。市场化债转股和兼并重组等措施有序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下降0.5个百分点,全年企业成本降低1万亿元以上。农村能源、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240万。在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任务的同时,我国宏观经济总体平稳,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微观活力不断增强,消费者信心提高,供求失衡矛盾缓解,物价走势逐步趋稳,市场预期明显转好,金融风险得到缓解,社会秩序稳定。

  政府、企业在实践探索中形成改革共识。政府在推进去产能工作中,努力探索破解深层次矛盾的路径,注重市场机制建设,探索出中长期合同、减量置换指标交易等新机制,努力实现供需动态平衡。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农业结构调整迈出重要步伐,政策性粮食库存消化工作取得进展。在去产能、去库存过程中,企业感受到了压力,认识到加快兼并重组的重要性,也认识到通过强强联合、做强优质产能是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宝钢、武钢联合重组,在这方面作出了可贵探索。

  推动发展观念转变。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深入地认识到这一改革是提高经济质量、优化经济结构和转换发展动能的必由之路,更加重视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想办法、定政策、出措施,工作重心逐步转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来,大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培育新动能。同时,企业更加重视品牌质量和精细生产,更加注重运用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增强适应和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消费需求的供给能力。凡是新动能培育比较成功的地方,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益都更加出色。

  改革得到广泛关注、高度认同和积极评价。国际上,不少国家意识到持续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局限性,对结构性改革更加关注和重视。一些知名国际机构、媒体关注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认为这一改革将为中国经济发展聚集新能量。去年的G20杭州峰会将“结构性改革”写入成果文件,列入全球经济治理行动指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认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结构性改革的引领者”。在国内,企业、行业协会更加主动配合政府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社会认同感、获得感逐步增强。国家信息中心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显示,89.2%的网民认为去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

 2017年:在深入推进上下足功夫,努力破解改革难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程,虽然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随着改革深入推进,完成任务将愈加艰难。习近平同志指出:“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振兴实体经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等重点任务,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什么”“如何深入推进”作了全面部署。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举措。我们要按照中央部署,抓住难点,闯过关口,坚定不移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前推进。

  在“三去一降一补”上取得新成效。今年应积极解决在深入推进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深入推进去产能看,要在深化钢铁、煤炭去产能的基础上,推进两个“扩”,即去过剩产能的“扩围”和扩优质产能。前者需要严格按照技术、安全、节能、环保、质量等标准来遴选和确定;后者要依靠创新驱动,在做大增量、做优存量上下功夫。从深入推进去库存看,今年的重点在三四线城市,应将绝大部分房子卖给在本市工作多年的农民工、外来的技术人员或其他因工作、因养老等愿意长久居住的人,而不是炒房者。从深入推进去杠杆看,重点是降低企业杠杆率,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从深入推进降成本看,主要举措是在调整税制和优化税收结构的基础上减税降费,降低直接反映在财务报表上的企业财务成本;进一步改革社会保险制度,降低企业人工成本;调整能源政策和价格形成机制,降低企业用能成本;改革运输和物流体制,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创新体制机制,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从深入推进补短板看,坚持补硬短板和补软短板并重、补发展短板和补制度短板并举,聚焦民生,反映民意。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抓住重点。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今年应抓住两个重点。一是农业去库存。从缓解目前粮食高库存压力看,用深加工方式转化部分剩余粮食,是一条藏粮于企的路,可以拓宽。从长远看,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非常重要。实现藏粮于地的途径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三权分置”改革,提高经营者改良土地质量的积极性。实现藏粮于技,需要不断增加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科技和人才培训的财政投入,激发农业农村内部的资源要素活力,推动生物科技成果转化和普及。二是农业补短板。加大投入,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重大科技短板和民生短板。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市场活力和人的活力,大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引导越来越多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积极参与农业补短板,共同破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在振兴实体经济上取得新突破。应完善体制机制,为振兴实体经济创造良好环境,在振兴实体经济上取得新突破。一是加快基础性制度建设,推动实现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二是加快要素市场改革,消除土地、人力资本、资金、科技等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障碍,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三是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加快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四是加快财政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减税降费,营造公平税负环境,实施以鼓励研发和技术改造为目标的结构性降税,引导更多资金流入实体经济特别是流入创新领域和民营经济,有效降低融资成本,提高实体经济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一科学定位,中央政府加快财税、金融、土地、市场体系和法律法规等基础性制度建设;地方政府按照中央精神落实好“分类指导、因城施策”调控要求,既要密切监测形势,相机调控,加强预期引导,维护房地产市场稳定运行,抑制房地产泡沫,防止出现大起大落;又要从摸清底数、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入手,为房地产市场长期平稳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坚定不移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前推进,今年尤其要深刻认识和破解改革中的一些难点问题。一是处理好“改”和“稳”的关系。既要积极推进改革,又要妥善处置企业债务、做好人员安置工作、做好社会托底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二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改革中,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具体情况差异很大,有的地方和领域行政手段多一些,有的地方和领域市场作用大一些,但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要求看,都应充分考虑如何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三是努力实现新旧动能的顺利转换。应注重通过简政减税、放宽准入、鼓励创新,为新动能培育提供有利的制度和市场环境。四是公平合理分担改革成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涉及利益格局的调整,因此要找好各方利益的平衡点。

  (作者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首席专家)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