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凯恩斯悖论”的当下意义
刘金祥
//m.auribault.com 2016-08-16 来源: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 更多

  古今中外任何一个优秀民族都把节约作为一种美德,这是由于无论对于个人、家庭还是对于企业、国家来说,节约都是积累资本、增加财富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西方“宏观经济学之父”——凯恩斯那里,却存在着一个消费衍生富裕、节约导致贫穷的逆“二律背反”论断,这一论断一直以来被中外经济学界称为“凯恩斯悖论”,且被西方许多国家政府付诸于经济发展实践。

  “凯恩斯悖论”产生的客观基础是,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在某一时间段以较高失业率加以维持时,节约不仅无助于该国经济回升转暖,相反可能导致经济始终在低谷中踯躅徘徊。换言之,某一国家在某一历史时期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即由于周期性失业或非自愿失业导致该国经济下滑低迷时,节约不再是值得倡导的嘉德懿行,而且成为引发大幅度经济震荡的直接诱因。在这里,凯恩斯显然破译和厘清了消费和节约内在逻辑关系,对二者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拥有自己独特而全新的理解,这种理解简而言之,就是在不同的经济状态下,消费和节约对于经济运转的功效是迥异的。凯恩斯通过反复推算演绎消费函数原理,充分证明在非充分就业的社会情境里,加大消费力度能够促进国民收入轮番成倍增长,进而可以增加全社会的资本积累,为实现新一轮经济复苏奠定基础。

  如果我们从最简单最朴素的经济学理论观照和考察消费的价值和意义,不难看出,在循环往复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消费无疑是上一个经济周期——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终点。所以,在相当大程度上,消费决定着下一个经济周期开始的规模和时间,其重要性不容置疑。

  正是基于消费在再生产过程中具有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当经济萧条衰落时,消费更是呈具无可替代的功能。经济萧条衰落的基本特征,一般情况下是有效需求即社会总需求萎缩。而社会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三个维度构成,其中消费需求在社会总需求中所占的比重最大,通常为百分之六十左右。但消费需求(因变量)是收入(自变量)的函数,假如收入增长速度滞缓,那么消费增长节奏也就随之放慢;如果预期收入增长止步不前,那么消费不仅不会反弹甚至出现倒退。

  历史演进规律表明,真正有钱却舍不得消费、极其吝啬猥琐的“葛朗台”式的人物,毕竟在社会总人口中占有很小的比例。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人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对于每一个公民而言,如若看紧自己钱袋不进行消费,提高生活质量也就无从谈起。如此简单的道理,老百姓是清楚不过的。因此,当大多数人赚了钱,肯定是要消费的。但问题在于,老百姓的收入能否持续稳定地增加,特别是老百姓能否看好预期收入,这是刺激消费需求的决定性因素。如果不从这一角度审视问题,仅仅在消费观念上做些引导,认为凭借鼓励消费的理念宣传,就能让老百姓自觉主动地掏腰包,那就过于一厢情愿了。

  当然,在当下中国,消费观念也的确需要改变需要更新,尤其是那些始终在不发达地区工作、已过中年、收入微薄的人群,应当适时提示他们,随着其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应加大理性消费,努力改善生活状况,甚至进行信用消费,“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这既是对国家发展经济的有力支持,也是对自己获取更大回报的临时付出。

  关于“节约是美德,消费不是美德”这一命题,是有争议的。但时下仍被很多年轻朋友所秉持的“消费是美德,节约不是美德”似乎有些片面了,因为这事关节约还需不需要大力倡导的问题,的确应当视具体情况加以分析和裁断。我们知道,节约的反义词是浪费而不是消费,而浪费无论如何都是不可取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形势下,生产领域里的节约,对自然资源尤其是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节约,在今天其现实意义显得更加强烈。实现可持续发展,引导消费和节约资源都有积极意义,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正确认识和科学处理消费和节约的关系,于国于民均有裨益。(作者系哈尔滨工业大学客座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