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现在经济领域有不少大家诟病的问题,像坑蒙拐骗、假冒伪劣、诚信缺失,这些也可以从文化方面去找原因、开药方。”在今年两会的总理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在回答媒体关于文化保护工作的提问时,从文化的角度对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质量问题和现象进行了“解读”,这是总理首次从文化的视角来审视和看待质量问题。
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无论是政府工作报告,还是“十三五”规划,都明确提出要推进质量强国建设,并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举措。不过从这些举措来看,更多偏向于质量提升的“硬件”方面,比如技术工艺的提升改造等。
质量的基础和关键是技术,一件产品、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质量水平的提升,必然离不开科学技术和创新水平的支持与支撑,因此要建设质量强国,加强质量的“硬件”建设既是首当其冲,也是必然要求。相对于技术工艺水平,工匠精神和质量文化等更像是质量强国建设的“软件”,它同样是支持质量强国建设的重要一环。总理将社会经济领域出现的假冒伪劣等质量问题和现象与文化相联系起来,也说明了质量文化这个“软件”的建设同样非常重要且时不我待。
事实上,在部署今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质量提升工作时,总理已经首次对质量强国建设的“软件”进行了布局,这就是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工匠精神”,它被看成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推进质量强国建设亟待补上的“精神之钙”,是我国制造业所缺失的精神文化和必须补上的“短板”。
工匠精神,是生产、设计者在技艺和流程上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以质量和品质赢得行业领先和消费者信赖的精神。工匠精神体现了一种踏实专注的气质,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钻劲背后,是对品牌和口碑的敬畏之心。一提起“工匠精神”,很多人会想到德国制造、日本制造,认为这是他们成为高品质代名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制造业一直在传承的宝贵质量文化和精神财富,也是中国制造与它们的差距。
“产品如人品”,这是很多企业喜欢挂在生产车间的一句质量宣传语,也是很多企业家经常强调的质量文化。产品如人品的背后,也同样可以折射出工匠精神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工匠们对质量的孜孜以求以及对自己质量荣誉的看重,它们也是一种质量荣辱文化:以追求高品质为荣、以生产劣质产品为辱。
记得一位质量专家曾经讲过两个故事:他有一次在德国考察,发现有家企业的一名技术工人,一人负责一条生产线的工艺,一个产品出来,质量是否合格,最后由他签字放行。他当时就问,这么长的生产线,你怎么敢保证质量合格,签字放行?没想到对方回答说,我是有把握才签字的,何况整条生产线就我一个人,出了质量问题肯定是我的责任,而一旦出了质量问题,我就再也找不到工作了,所以我必须高度负责、讲究诚信。另一次是有一家企业,一名技术员为了赶工期和进度,故意伪造数据,结果造成产品质量不合格,最后这名技术员被企业通报批评并开除。
培养工匠精神和质量融入文化,一方面,需要对好的工匠树立正面典型,营造以追求质量为荣的氛围。中国质量领域的最高奖项中国质量奖将奖励范围扩大到一线工人和班组,就是一个很好的引导。另一方面,还需要惩戒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或个人,使其有质量羞辱之心,从而努力改正和提升质量水平。
《礼记·月令》篇记载,秦国规定:“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意思是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如有质量问题,必究其责任,并予以严惩。明朝时,修筑城墙所用的每块砖上都有制砖人的姓名和信息。这样的工匠精神,不仅是对质量责任的明确,也是一种质量荣辱文化的展示,使得每一个参与制造的工人真正能够深刻理解和体会“产品如人品”的质量荣辱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 2009-09-24 |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 2009-09-24 |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 2009-09-24 |
将荣辱观教育贯穿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 | 2009-09-24 |
在科学发展中发挥基层工会作用的思考 | 2009-09-24 |
推进大学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 2009-09-24 |
弘扬中医药优秀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2009-09-24 |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 2009-09-24 |
“中国制造”呼唤“工匠精神” | 2009-09-24 |
职业教育尤重“工匠精神” | 2009-09-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