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新常态。对此大家似乎早有共识,无需多议。然而,从理论到实践,消化新常态,需要经过三个环节,即中央提出的“认识”“适应”“引领”。拿此对照,很多群众、干部,包括从事经济管理和研究的同志都未必真的弄清楚了。虽然言必称新常态,事实上,认识上很模糊,适应中有些迷茫,则引领起来乏有作为就不足为怪了。
反映在工作实践中,有些人认为,新常态是中央对宏观经济的一种暂时性调整,“一阵风”过后,经济还是得步入“正常”轨道上来;有些人面对调整过程中一些指标下滑、市场乏力茫然失措,忧虑重重,盼望中央早点出手撒钱刺激经济;有些人把新常态归为反腐败的结果,认为中国经济社会治理长期以来遵循的一个潜规则是“水至清则无鱼”,现在破坏了原有的生存规则,也破坏了整个生态系统,经济萧条是必然的现象和结果;一些人视创新为畏途,对经济工作的旧思维、旧习惯、旧手段抱住不放,对新技术、新领域、新管理方法缺乏接纳的敏锐性、主动性,而是观望、等待,甚至抵触,坐等大好机遇让别人抢去;一些人把新常态当成做不好经济工作的借口,认为干不好、没政绩实属正常,反而越想办法越往前干越担风险,因此各种怠政、懒政、误政者大有人在;更为严重的是,中国人容易犯恐慌的毛病,恐慌最大的危害是动摇信心、看不到前景,正如很多病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看来,表面上的一边倒、异口同声,掩藏着模糊认识和诸多潜在危害。对新常态,领会明白了、领悟透彻了还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反过来,悟透新常态是必须迈过去的一道坎。只有真正理解了、“整明白了”,才会由内而外产生动力,从而甩开膀子投入新常态的实践中。
新常态,顾名思义,是针对旧的经济发展状态而言的。“旧的状态”当然是指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形成的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状态。这个“旧状态”,我们理解起来应有这么几个要素:一是底子薄。基础经济总量低,是穷日子向富日子迈进的过程;二是发展方式粗放。依靠的是资本、人力、资源等要素,在物质短缺时代,因市场需求的无限大而对一切供给都能张开双臂欢迎,甚至感恩戴德。相对的,也呈现出萝卜快了不洗泥的状态,如同近代东北开发之初,无须多少创新,撒粒种子就有收获;三是国际机遇好。西方国家黄金增长期释放出来的大量有效需求,客观上带动了我国的大规模出口和外向型发展。而今来看,支持这种经济状态的“硬性”条件已一个一个地失去。首先,底子薄的穷日子显然已经过去了,我国的经济总量排名已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收入也达到中等国家收入水平。其次,赖以支持的“粗放型”方式难以为继,资源告急、人口红利不再,不得不跟发展动能的要素、投资驱动说再见。再次,国际上有效需求的下降,西方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的提升,导致货物卖到国际市场上越来越困难。这些因素决定了旧的状态遇到了一系列问题。旧状态,带着人们对其美好的回忆和不舍慢慢消逝,一个提档降速,转型升级的新状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悄然而至了。还是那句话,该走的一定走,该来的必然来。接下来,新常态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这是个必须回答的问题。
新常态下,必须举起创新与改革两面旗帜。以创新驱动取代要素、投资驱动,是新常态掷出的先手棋。而创新联动着改革。我们过去在粗放状态下运行,暴露出偏离经济规律的诸多弊端,尤其是体制机制上形成了不少适应要素驱动的制度性藩篱,这些都需要大胆改革加以破除。如果把三十多年的那场改革比喻为经济“壮其筋骨”,今天的改革则恰是“增其内涵”,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矛盾都要一个一个地凸显出来,成为今天深化改革的拦路虎。而我们的态度必须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舍此别无他法。
新常态下,意味着做事情必须贴近经济规律。这就要求你必须结束违背经济规律的一切做法和模式。从企业来说,意味着必须形成一套在市场规则下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从政府管理来说,意味着必须实现更高层次的职能转变,面对推进简政放权、创新宏观调控体系、改善行政管理方式、承担公共服务职责等等一道道必答题,必须认认真真地给出一个答案。这样,从企业和政府两个方面发力,一定会逐步形成一个“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作用”的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模式。
新常态下,得人才者得天下。创新驱动,实则是人才驱动。从某种程度上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没有一个客观严峻的形势倒逼是很难做到的。旧状态下,外行可以管理内行。搞企业的哪怕缺少必要的业务和管理能力,在遍地机遇的时代也能获得所谓“成功”。新常态对一切经济活动参与者都提出了更加苛刻和无情的要求,但也为一切人才的发展和成长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我非常欣赏一位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青年企业家的观点,他说,新常态下表面上生意越来越难做,其实是各行各业越来越专业了,越来越精益求精了,看起来是在洗牌,其实是在“洗人”。我们完全可以预见,在这个经济发展新常态里,人才为谁服务将是一个越来越大的问题,谁拥有了人才,谁掌握了人才,谁就会赢得盆满钵满。
新常态下,关键在于提振信心。从某种程度上说,机遇是潜在的,而挑战是现实的。这就要求我们面对新常态的挑战必须增强战略定力,要看到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看到“四个没有变”的有利条件,更要看到新常态下虽然一些抱残守缺者遭遇到了一次滑铁卢,但对于勇于创新者来说无疑是又一次发现了新大陆。两军对阵,气可鼓不可泄。从小的方面说,很多企业不是走出困境步入新途了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是已经风起云涌了吗?从大的方面说,我们对道路有自信、理论有自信、制度有自信,有什么可怕的。
新常态下,要的就是真干、实干、苦干。说一千到一万,最终要落实到一个“干”字上。正如省委书记巴音朝鲁在省委十届六次全会上说的那样,“实现‘十三五’奋斗目标,绝不是会议开出来的,也不是口号喊出来的,一定是全省上下努力拼搏换来的。”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真干、实干、苦干,一定是我们在经济新常态下留下的真实背影。 (作者为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在新的起点上解放思想 | 2010-10-09 |
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汶川地震灾区... | 2010-10-09 |
拓视野 接地气 | 2010-10-09 |
坚定不移地推进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 | 2010-10-09 |
改革春潮涌 奋进马蹄疾 | 2010-10-09 |
基层是面镜子 | 2010-10-09 |
全媒体时代,我们期待的文艺该是什么样? | 2010-10-09 |
尊重规律 科学调控 | 2010-10-09 |
一部鲜活生动的历史教科书 | 2010-10-09 |
看到抱怨背后的消费潜力 | 2010-1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