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以供给侧改革理念 打造充满希望的农业
李成贵
//m.auribault.com 2016-02-04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更多

  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树立“大粮食”的观念,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更加完整有效的农业产业体系和结构。

  近几十年来,我国农业产出有了大幅度增长,对于我们这个对饥荒有着痛苦记忆的民族而言,确实是了不起的成就。但发展到今天,过分偏重产量目标的农业发展方式也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最主要的,一是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日益突出,缺水少地,且农业面源污染严重;二是农业成本不断攀升,农产品价格全面高过国际价格,竞争力低下;三是绝大多数农产品产量发生过剩,收储政策导致财政负担沉重。针对当前突出问题,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根本目标,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统筹谋划,整体推进,不久前颁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对此也给予了重点关注和部署。择要而言,重点是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树立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我国自古就有“辟土殖谷曰农”的说法,这是一种片面强调粮食生产的狭隘观念,并导致了种植业独大的传统农业结构。这几十年,农业结构得到了明显的优化调整,但仍然缺乏弹性和效率。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树立“大粮食”的观念,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更加完整有效的农业产业体系和结构。同时,必须明确的是,在任何一个完整的现代经济体系中,应对的主要是过剩,而非短缺,工业领域如此,农业领域也是一样。粮食并非多多益善,应当追求的是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而非现实产量。20年前学术界就已提出的藏粮于仓、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相结合粮食安全战略,在当前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需要得到充分体现。

  二是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农业供给侧,除了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的提质和优化配置外,需要更加重视科技作用,走以科技为根本支撑的内涵型扩大再生产之路。加快农业高技术自主创新,加强农业提质增效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与成果转化。就是要以更加有力有效的科技支撑破解资源环境制约和生产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以全要素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来扩大农业产业发展的可能性边界,推动农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促进调结构、转方式,全面提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

  三是加快推进土地转让流转。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就提倡规模经营,近几年土地流转呈现出快速推进势头,但总体上讲,小农分散经营的格局未变,规模经营还有很大空间。适应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要求,需要在土地确权基础之上,进一步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在土地流转的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四种方式中,重点支持土地转让,核心是要加快探索农民自愿有偿退出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具体可行方案。在设计好防止偏差和化解风险的配套措施的前提下,可以考虑在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平台上,实施农民土地承包权的公开交易。

  四是深入推进农业市场化改革。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已经推行了30余年,但农业距成熟的市场经济还有很大的差距。在鲜活农产品领域,市场风险巨大,至今农民种菜养猪等的收益基本上是靠撞大运。在粮食等大宗农产品领域,由于政府干预过多,导致价格倒挂,储备规模超过真实有效需求,造成巨大的财政负担和亏损。因此,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形成合理的农产品定价机制,确立适度的粮棉油糖等农产品储备规模,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内容,也是当前面临的棘手难题。解决这一难题,既要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少强调粮食的特殊性,减少政府的价格干预,减少价格扭曲,压缩不必要的库存;同时,也要针对农产品需求弹性小、价格易陷入蛛网式波动等特点,实施合理的政府调控。这一改革显然极大地考验着政府智慧,需要在总结过去几十年经验教训基础上,充分借鉴市场经济成熟国家的做法,加快研究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方案。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倒逼出来的改革,改革的推进必须抛弃过时的思维方式、路径依赖和工作惯性。必须全面贯彻新的理念,培育新动力,焕发新活力,使农业成为一个充满希望的产业。(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