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发挥公共财政职能 全力推进“十个全覆盖”
张华
//m.auribault.com 2015-12-11 来源:内蒙古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描绘了未来五年国家发展蓝图。自治区党委九届十四次全委会议明确提出“十三五”时期我区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和重大任务。对于内蒙古来说,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农牧业的发展、农村牧区面貌的改善、广大农牧民的收入增加,都是避不开、也绝不能避的问题。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是自治区党委、政府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实施“8337”发展思路、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当前,“十个全覆盖”工程已经进入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正处在攻坚冲刺阶段,全区各级财政部门必须持续深化认识、牢记使命责任、主动担当作为,全力以赴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

  一.“十个全覆盖”工程是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之举

  全面小康,核心在全面,既是各领域协调发展的小康,也是不分地域、城乡、民族的小康。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这充分体现了党带领13亿人民共同实现全面小康的坚定决心。从进程看,全面小康的最大短板就是农村牧区,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农牧业现代化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一旦掉了队,现代化事业就有缺失,很难支持全面小康这一片天。

  我区是传统的农牧业大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自治区党委、政府立足区情民意,决定实施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是顺应历史潮流、把握时代变迁、符合发展规律的战略抉择。从历史的维度看,农业曾为工业化作出了突出贡献,仅1949-1984年全国征收的农业税额就有1000多亿元,相当于现在的10万亿人民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区财政支出总体规模从2000年的256亿元增加到了2014年的3884亿元,已经具备了支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财力基础,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从现实的维度看,新型城镇化是城乡协调发展的过程,重点要解决的就是公共服务均等化。工程实施之前,全区还有180多万农牧民喝不上安全水,52万户农牧民住在危房里,8868个嘎查村不通水泥路,6000多个嘎查村没有标准化的卫生室、文化室、便民连锁超市。“十个全覆盖”的实施使农村牧区“旧貌”换了“新颜”,广大农牧民拥有了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极大地缩小了城乡差距。从未来的维度看,率先在西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本还是要靠发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受经济增长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政策消化期影响,我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隐性风险逐步显现。实施“十个全覆盖”,既能补短板、增加公共服务,也能多管齐下拉动投资和扩大有效内需,对于经济稳定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自治区财政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按时落实财政预算资金152.4亿元。积极争取中央财政用于地方政府债券资金259亿元,帮助解决困难地区资金配套。今后,还需按照“捆绑各类项目资金扶持一部分、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一部分、引导农牧民自筹一部分、争取中央财政支持一部分”的要求,通过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资金统筹力度,扩大地方政府债券支持规模,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加强财政金融联动,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等措施,多路径、多渠道确保完成筹资任务。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大对“三农三牧”的支持力度,集中财力用于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支持农牧业经营组织体系创新,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以产业化支撑促进“十个全覆盖”建设,努力打造经济发展的亮丽风景线。

  二.“十个全覆盖”工程是深化改革的创新之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吹响了新一轮改革的奋斗号角。全会精神贯穿的一条主线,就是用改革的办法和创新的思维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改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系统的认识论和科学合理的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也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尊重地方、基层、群众首创精神,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

  30多年的改革实践表明,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改革创新,否则就会走进死胡同。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实施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绝不是简单看到的“修了多少路、盖了多少房”,而是用切实的行动引导干部改变长期以来重工业轻农业、重城区轻农区的惯性思维,用务实的举措缩小城乡差距,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我区幅员辽阔、地广人稀、东西各异,自治区党委、政府立足实际,坚持顶层设计与因地制宜相结合,科学推进“十个全覆盖”改革实践。工程实施之初,将工程建设与发展特色产业、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农牧民素质、加强基层党建有机结合,把各类涉农涉牧项目和资金捆绑使用,并逐步覆盖行政村和具备条件的自然村,实现了改革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可谓“一子落而满盘活”,裂变出了系统发展、整体提升的乘法效应。工程实施过程中,各地发扬首创精神,积极探索,在体现村庄风貌特色上,把地域特点、历史积淀、文化底蕴相融合,形成了田园风格、蒙元风格和晋陕风格等多种类型。在产业支撑上,立足不同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分类打造城区服务型、集镇辐射型、特色产业型等产村融合示范村,既“美了环境”,也“富了口袋”。由此可见,“十个全覆盖”工程就体现了改革创新的思维,运用了科学的改革方法,是新常态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农牧民就近城镇化的改革探索。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环节。我们在做好资金保障工作的同时,按照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公平的原则,加快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促进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积极改革危房改造资金拨款方式,通过“一卡通”直接发放到困难农牧民手中。研究制定鼓励各地创新投融资方式的意见,通过设立产业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助力“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下一步,要加快完善农业保险经济补偿机制,建立健全农牧业补贴评价机制,加快组建自治区级农业担保机构,积极推进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进一步增强县乡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支持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十个全覆盖”建设,打造祖国北疆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亮丽风景线。

  三.“十个全覆盖”工程是依法治区的务实之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这一重要论述,明确指出了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经验的科学总结。新形势下,实现法治和德治共治,必须加强价值指引,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为科学立法、公正司法、严格执法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确保依法治国的顺利推进。

  “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全面推进与农牧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通水、通路、通电等建设,促进了公共服务均等化,培育了少数民族群众和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广大农牧民经济收入明显增加、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为全区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奠定了坚强的民意基础。与此同时,各地在工程推进中,每一项工程都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实施,不仅完善了文化设施,满足了农牧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制定完善了村规民约,加强法律知识普及,引导农牧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了生活。可以讲,“十个全覆盖”工程,不仅能解决好物质方面的问题,也能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推动“物的新农村新牧区”和“人的新农村新牧区”建设齐头并进。

  在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中,与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相结合,做到了“两手抓、两促进”。围绕“钱从哪来”,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集中有限财力支持工程建设。围绕“钱用到哪”,加大对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的扶持力度,在分配均衡性转移支付上给予民族旗县倾斜,三少民族、边境旗县、游牧式的危房改造配套资金全部由自治区本级承担。围绕“钱怎么用”,强化内部流程控制,研究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关于进一步强化“十个全覆盖”资金管理的意见》,积极推动财政监督与绩效评价相结合,确保资金高效使用。今后,还要认真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战略,按照全面推进依法治区、建设法治内蒙古的要求,以贯彻落实《预算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为重点,牢固树立财政法治观,深入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进一步规范财政权力运行,广泛深入地开展财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让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保障财政职能更好发挥,着力支持“十个全覆盖”工程,打造民族团结、生态文明的亮丽风景线。

  四.“十个全覆盖”是从严治党的固本之举

  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进行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各项村级民主管理制度,为农村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有力保障。历史经验表明,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是整个党组织的“神经末梢”,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毛细血管”,只有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强起来,农村改革发展稳定才会有可靠保障。

  近年来,我区虽然取得了巨大发展成就,但总体上仍是欠发达地区,贫困落后的主要矛盾和加快发展的根本任务,客观上要求必须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把全面从严治党具体要求贯彻到基层、落实到干部。实践证明,“十个全覆盖”工程是加强基层党建和干部作风建设的有效载体。工程实施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通过开展万名干部下乡驻村推进活动,将基层党建与工程推进紧密结合,作为锻炼干部的大平台、考察干部的主战场,使干部在基层大熔炉中得到了淬炼。通过组织观摩检查,深入嘎查村,一个个看,一户户问,以上率下、一以贯之,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狠抓落实,形成了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带着感情、当成事业,深入基层、驻村包户,坐在炕头和群众谈心、蹲在田间了解群众诉求,发扬“5加2”“白加黑”精神,用自身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广大干部的为民服务能力随着工程的深入实施不断加强。

  自治区财政将保障“十个全覆盖”工程作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延展深化,列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求厅领导班子成员带领分管处室负责同志入村入户,观摩调研工程建设,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广大干部牢记公共财政责任、勇挑资金保障重担,积极投身于“十个全覆盖”科学实践。实践中,财政干部理财为民的理念得到了强化,大局意识、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得到了提升,财以惠民、政以济生的职能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今后,各级财政部门要紧密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活动,坚决克服畏难情绪和无所作为思想,紧紧围绕“十个全覆盖”资金筹集、管理、监督等工作想办法、出实招,对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要密切关注、积极应对,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要认真保障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切实做好派驻地的督导工作,既要了解面上的情况,更要督导点上的工作,及时准确地反映情况,抓好每个节点、每个阶段的工作。要进一步完善嘎查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和党建工作经费保障制度,改善嘎查村办公条件,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以实际行动支持“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打造边疆安宁的亮丽风景线。(作者系自治区财政厅厅长)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