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经济新常态四个“没有变”的战略判断
//m.auribault.com 2015-11-27 来源:宣讲家网
分享到: 更多

  1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中,发表主旨演讲,提出“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的重大战略判断。这四个“没有变”既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环境和方向的核心认识,也是我们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战略基础,我们从四个“没有变”的变与不变出发,探索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之路,以及对世界尤其是亚太地区的影响。

  一、四个“没有变”框架下的“不变”

  四个“没有变”的总体框架是由战略目标和战略支柱两个部分构成。其中,“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是战略目标,而其他三个“没有变”则分别从经济环境、运行基础和发展动力等方面支撑战略目标的实现。四个“没有变”的“不变”就是强调中国经济发展态势、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中国与亚太地区一起应对风险和挑战战略格局基本不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第一个“没有变”是“中国经济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这既是一个战略目标,也是一个战略判断。判断的基础来自于中国经济的运行情况和世界经济的新体系框架——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为全球的经济增长提供超过30%贡献率,在国际投资和贸易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和最大的国际投资热点国家之一,并保持年均9%以上的经济增速。中国的经济发展不是封闭的、隔绝的,中国经济的增长也不是对别国机遇的“挤出”和“侵占”,而在开放的基础上,通过对世界市场更广泛的参与,在为世界经济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获得自身的拓展空间。同时,这也保证了中国经济运行的坚实基础,中国经济深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并与世界各国一起攻坚克难、休戚与共、跨越发展。

  图:2015年1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中发表主旨演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第二个“没有变”是“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这是中国经济的运行环境和市场空间保障。“韧性好”主要是指新的发展动力、空间、模式不断增强,使得经济在面对转型压力的同时,新经济亮点在不断积累,我们正在推进的简政放权改革,将原来许多的行政性垄断和壁垒打破就是进一步增强韧性的重要机制。“潜力足”是指中国存在资源要素整合和优化的巨大空间,也存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与经济运行进一步结合的巨大空间,通过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将闲置或低效率的资源要素置换出来,形成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基础。“回旋余地大”主要是指中国的市场空间大、经济发展空间大,从而在产业间、区域间、阶层间形成相互呼应、缓冲和支撑的有利局面。例如今年我国钢铁、建材和有色金属等产业遇到了困难,但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消费品制造业和信息产业则出现了快速的发展和扩张,为经济形势的稳定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第三个“没有变”是“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这是中国经济的运行基础和制度创新保障。运行基础主要是指经济规模增长和效率提升。中国经济仍拥有强大增长动力以支持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张,包括多达9.1亿人口的劳动力、高达691万亿元的存量资产、五年内超过100万亿元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和每年近30万亿元的巨大消费能力。中国经济也具备强大的人才基础和创新能力以支撑经济效率的提升。目前,我国从事科技研发人员的总量已接近500万人,占世界研发人员总量的26%以上,远超过美国的18%占比水平;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2.1%,总规模超过1.5万亿元,具备了创新型国家的典型特征,并在航空航天、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制度创新保障是支撑发展的金融条件、财政条件不断优化和改善。金融条件的创新体现在我国大力推进金融市场有序竞争,着力推进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加速推进金融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实施资本市场的注册制改革,大力发展股票和债券市场等等;财政条件的创新体现在我国税制体系不断优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空间和模式不断拓展,预算管理体制日益规范,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更加全面、更加高效等方面。金融、财政的不断创新完善为经济的持续良性增长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第四个“没有变”是“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经济结构优化和创新驱动既是经济转型的方向,也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产业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等方面。目前,产业创新上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服务业的增加值超过GDP的50%,位居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较第二产业占比高出10个百分点以上,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增速较快,成为支撑服务业增长、优化服务业结构的重要因素。技术创新是创新驱动的基础和第一推动力,2014年我国的专利和专利申请数量已达到92.8万件,连续四年居全球第一,自主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协同创新机制加速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利局面初步形成。模式创新是生产和流通组织方式及企业治理结构的重要调整和创新,如参与式模式的兴起、分布式理念的拓展和智能化体系的形成,众筹、众包、众创、众扶是参与式模式的代表,云计算、大数据和泛在网络是分布式理念的体现,小型化、柔性化和专业化是智能化体系的具象性表现。制度创新则体现为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截至目前,中央深改组已召开会议18场次,审议通过了各类改革方案和重大文件达92件,涉及经济体制、市场运行、产业组织和产权体系的各项改革正在深入推进;同时,我国法律体系的制订和修订工作也在加速进行,十八大以来共新制订和修订的法律和国务院行政法规达68件,广大群众关注的《税收征管法》、《个人所得税法》等正在紧张的修订之中。

  这些“不变”表面上是着力于中国,实际上则会对世界、特别是亚太地区产生重大而积极的影响。例如中国的产业升级,会向世界各国、尤其是亚太地区释放新的产能、市场空间和优质投资;中国的改革开放,则会为世界各国提供一个庞大的市场空间,并且让国际规则、生产要素和产业链体系在更大的领域内产生效益。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世界经济环境,我们将与世界各国一起分享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中国的经济发展又将推进世界经济的增长,四个“没有变”用“不变”为波折复苏中的世界经济提供了支撑和保障。

  二、四个“没有变”框架下的“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四个“没有变”不仅仅是一种静态的客观现实,同时还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理念和战略目标。要想真正使中国经济“没有变”,则在运行中必须立足于“变”,以变求突破,以改革求发展,以创新求可持续的未来。那么如何“变”?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变”的基本框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是“变”的核心构成领域。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变”的核心。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以科学的理念和规范的措施推进全面创新的深化,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让创新成为“变”得更好的坚实基础。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变”的前提。应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变”的整体性。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是“变”的基础属性。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以绿色的“变”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变”的重要驱动。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以“变”来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变”的目标。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以“变”来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当然,中国的“变”就像“不变”一样,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亚太地区的发展稳定有着重大的意义和示范作用,并彰显中国模式的优越性和吸引力。通过中国的“变”和“变”的引领,可以有效应对因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分化,引发资本无序流动,全球债务高企,造成市场信心不足,国际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场波动的冲击和挑战。通过世界的“变”和“变”的协同,可以有效防范全球经济增长持续低于预期,潜在增长率下滑,国际贸易和投资低迷,世界经济多个引擎同时失速进而陷入停滞状态的风险。我们要充分认识“变”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统一思想,协调行动,深化改革,开拓前进,推动我国发展迈上新台阶,形成亚太规模经济效应和联动效应,实现亚太经济的整体振兴。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