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构建新型城乡关系 破解“三农”发展难题
单娇 张秀生//m.auribault.com2014-04-01来源:经济日报
分享到:更多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依托。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这正是我国“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虽然这些年来,我们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改善城乡关系上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城乡差距依然较大,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仍处于不利地位,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在发展机会和社会地位方面仍然不平等,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远未破解。

  具体表现在,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扩张太快。二是城乡经济效率差距较大。目前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远低于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这表明我国城市的劳动生产率显著高于农村,城乡二元结构特征突出。三是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差距明显。四是经济关联度弱。我国城市与乡村二元经济结构之所以明显,同城乡之间经济关联度弱、产业互动少有较大关系。城市和乡村资源多是单向流动,没有实现双向、平衡的流动,工业和农业之间缺乏显著相关性。五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文化教育资源分布和居民受教育水平影响着居民未来的就业水平和个人收入水平。就目前我国文化教育资源的分布来看,由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城市与乡村的教育资金投入存在着严重的失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城乡受教育机会不平等。六是社会保障失衡。近年来,国家注重社会保障制度和城乡基本社保服务均等化建设,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然而,社会保障水平在城乡之间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七是生态关系问题。城市和乡村共处于一个生态系统,乡村污染加重的负面影响需要城市和乡村共同承担。

  (二)

  城市与乡村关系涉及城市和乡村两方面,因此,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总体思路在于,继续保持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增强城市发展潜力;加快乡村地区的发展,加大城市对乡村的支持和带动力度,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解决好城市和乡村在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经济社会问题,实现城乡的优势互补和良性互动。

  第一,构建新型城乡空间关系。构建新型的城乡空间关系需要从整体着手,统筹城市与乡村的空间布局,科学利用土地资源,完善城乡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实现城市工业与乡村农业的融合。比如,尊重地区人文地理条件,从空间资源的整体性和经济互动的关联性入手,综合谋划城乡的整体开发,整合土地资源,为城乡互利发展创造空间便利;完善区域城镇体系,促使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实现协调发展;依据城乡优势互补的原则统一布局城乡产业结构,形成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城乡产业分工和协作体系。

  第二,构建新型城乡经济关系。城市和乡村的经济发展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过程。构建新型城乡经济关系的重点是,要充分发挥城市对乡村的辐射带动效应、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作用,把挖掘农业自身潜力同工业反哺农业结合起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产品附加值,扩大农村就业,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多种形式的现代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农业经济效益;以工促农,利用城市工业的产业优势和技术力量,对农业实施积极的产业带动方针,激发农业经济的内在动力,在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实现农业现代化;重视发展教育,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发展生产的能力和自身的人力资本水平;加强农民合作组织建设,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组织程度和议价能力。

  第三,构建新型城乡社会关系。实现城乡交流融合的重点在于创造平等的新型城乡社会关系。构建新型城乡社会关系要从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入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同时推行财政和税收制度等方面的配套改革,为城乡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完善城乡商品市场、要素市场和资金市场的整合建设,建立统一有序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实行同工同酬、同等待遇,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改变城乡教育分割和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倾向,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投入,改善农村教育设施和师资水平,为农村居民提供教育公平的机会,同时重视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全面推行农村医疗保险,在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

  第四,构建新型城乡生态关系。构建新型城乡生态关系要坚持城乡一体化的处理原则,促使城市和乡村形成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具体措施包括,采取有力措施,减少城市过度扩张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依据各地具体的自然环境特点,优化乡村的生态格局,因地制宜规划和建设新农村;建立健全城乡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的发展机制,积极引导城市的环保技术和资源向乡村转移,鼓励并培育多元化的环境保护主体共同参与生态建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