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王伟光
//m.auribault.com 2016-11-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分享到: 更多

●鲜明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而形成。深入研究和贯彻落实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首要的就是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宏伟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确立起来的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实现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有机统一,成为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高昂旋律、思想引领和精神旗帜。

  ●战略布局是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相辅相成、相互贯通、相得益彰,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了新领域、新局面、新境界。

  ●发展理念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政治保证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聚焦全面从严治党重大问题,就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作出新的重大部署,开启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们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科学指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观察、分析和判断国内外复杂形势,顺应历史和时代潮流,科学把握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具有广阔的历史视野、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根本性的指导意义。深入学习、研究、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全党的重要政治任务,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界的重要学术使命。

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根本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方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贯穿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根本灵魂。宣传研究和贯彻落实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必须深刻领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意义。

 第一,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尽管诞生在一个半多世纪之前,但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它是科学的真理,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邓小平同志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纵观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从而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马克思主义最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抓住问题的本质,最善于从错综复杂的关系中理清关节点,最善于从聚讼纷纭的思潮中获得科学的真知。中国今日成功的经验,就在于我们党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伟大的认识工具”,在于我们党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从未动摇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学习领会、研究宣传和贯彻落实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必须深刻领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把党和人民的各项事业推向新的胜利。

 第二,始终坚持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必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恩格斯早就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提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任何封闭、僵化、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都会抽掉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都是不可取的。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发展也永无止境,我们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根据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谈到,“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后继者对已经变化了的实践进行新的理论概括,又用创新理论指导发展了的实践的历史。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秘就在于它同现实紧密结合,不断在实践中解决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形成新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认识真理、进行理论创新就永无止境。今天,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只有几十年实践、还处在初级阶段,事业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也就越需要我们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既引发了中华文明深刻变革,也经过了一个逐步实现中国化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这两大理论成果不仅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而且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增添了宝贵的财富。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历史实践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正在进行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 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生产力、国家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但时代和社会在不断发生变化,我们面临的风险和难题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执政环境不会一成不变,治国理政需要与时俱进。越是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越是需要我们不断增强理论定力和理论自信,推动社会发展稳步向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当代中国和世界的重大问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对发展方位有新判断、对发展路径有新思考、对发展目标有新部署,在变与不变中把握住了治国理政的根本和关键。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指导处于新历史起点和新发展阶段的当代中国实践的科学指南。

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具有鲜明主题、宏伟目标、战略布局和政治保证

  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具有鲜明主题、宏伟目标、战略布局和政治保证,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第一,鲜明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世界历史舞台上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实践表明,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而形成。深入研究和贯彻落实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首要的就是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二,宏伟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释了中国梦的重大意义、历史逻辑、基本内涵、精神实质、实现路径,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体现了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独立、民族自强的伟大觉醒,抒发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豪情壮志,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为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确立起来的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实现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有机统一,成为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高昂旋律、思想引领和精神旗帜。

 第三,战略布局是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在一起,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行了顶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难题,提出了“四个全面”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重大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重大战略举措,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保障,“四个全面”相互之间密切联系,有机统一,共同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相辅相成、相互贯通、相得益彰,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了新领域、新局面、新境界。

第四,发展理念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 “五大发展理念”适应了时代发展和实践深化的新要求,凝结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是我国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的行动指南,也为世界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五大发展理念”既各有侧重又相互支撑,作为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纲要和大逻辑,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统一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之中。

第五,政治保证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的建设理论在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全面从严治党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政治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进一步强调了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回击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种质疑,提出了“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党的建设的根本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聚焦全面从严治党重大问题,就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作出新的重大部署,开启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始终保持“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政治清醒,切实增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坚定性,保持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政治自觉,始终保持党的先进、纯洁的政治品质,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如磐石的政治保证。

三、深入学习研究宣传落实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哲学社会科学界的重要使命

  深入学习研究和贯彻落实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界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定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讲话,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一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回顾当代中国学术发展史可以发现,许多研究领域的大家大师,正是由于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并将它实际地应用到研究中,找到了指导研究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才取得了辉煌的学术成就。今天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真正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掌握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不断提高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工作的能力,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科学研究,做出更多有创造性的科研成果。

二是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为人民做学问的学术导向。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要求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首先要解决好哲学社会科学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说到底,就是要解决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为什么人从事学术研究的问题、为谁服务的问题。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和真正的英雄。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根本上说是人民的事业,是为人民利益服务的事业。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价值观、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历史观,坚持为人民群众做学问,反映人民群众心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三是要强化问题意识,深入研究和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马克思曾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面对现实,要体现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实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哲学社会科学从来都是在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深入分析和探索中不断前进的。只有准确把握、科学回答这些重大问题,才能把思想理论向前推进一步,进而把整个社会向前推进一步。面对处在复杂变化中的中国与世界,哲学社会科学界要清醒地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与不变,根据时代发展和实践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回答问题,以高质量的科研成果,集聚发展的正能量,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决策服务。

四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在文化价值层面所拥有的力量的坚强信心和充分肯定。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文化自信”的地位日益凸显,它是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并且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融入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当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着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文化自信鲜明地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优秀革命文化和先进社会主义文化,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到延安精神,再到西柏坡精神;从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到两弹一星精神,再到抗震救灾精神等等,无不融入到中国人民的血液之中,构成了一种以革命精神和改革精神为底色的新的文化传统,它同样是中华民族最为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国共产党人在对待传统文化方面,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通过艰苦的研究,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不断促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五是要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和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深刻把握当今时代、当代中国新形势新实践新需要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和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任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充分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以及系统性、专业性。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哲学社会科学界最为直接也最为重要的发展任务。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是哲学社会科学界贯彻落实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举措。要正确把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辩证关系,把个人学术活动与党和国家的需要高度统一起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化问题意识,大胆创新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为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提供智力支持。

六是要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对各种错误思潮敢于举旗亮剑。当今中国,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话语和非主流话语同时并存,先进观念和落后观念相互交织,各种学术思潮相互激荡。这就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祛其疑,乃能坚其信,指其瑕,益以见其美。” 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把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统一起来,寓政治于学术之中,寓马克思主义道理于学理之中。对各种错误思潮,要加强辨析和引导,敢于发声亮剑,善于解疑释惑,以学术的方式、学理的方式,进行有理、有据、有力的剖析和批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应当自觉承担起自身的历史使命,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将其转化为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清醒的理论自觉、强大的文化自信,贯穿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全过程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贡献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本文是作者2016年11月5日在第十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上的书面讲话)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