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让群众路线在网络空间焕发生机
欧阳奇
//m.auribault.com 2016-09-22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 更多

  在网络中探索践行群众路线,对领导干部、党员和群众之间关系的融洽和谐产生了重要影响,提供了成功问政的丰富经验和借鉴,也明确了日后践行群众路线继续努力和完善的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这实际上提出了让群众路线这一传家宝在网络中焕发新生机的时代任务,也是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网络空间已然成为群众活跃的重要场所

  信息社会的到来,网络接入千家万户,网民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又一身份,网络成为普通大众获取信息并进行交流的日常方式。互联网凭借着其得天独厚的资源,势不可挡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模式、思维习惯甚至行为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将这种信息革命的成就形容为,在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军事等领域”带来变革的同时,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学习、工作、生活的新空间”和“获取公共服务的新平台”。

  感受和历经着互联网时代的民众,在虚拟社会中的活动呈现出明显特征:一是因参与的主动性而使公民意识更加彰显。只要一网在手,“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都能畅游于公众虚拟生活中,主体意识增强,公民意识也愈发明确,他们通过网络发声和力量凝聚,成为影响公共决策的重要力量、促进改善民生的有力敦促。正因为如此,学者许耀桐认为“网民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股新力量,而且越来越强大”。二是因参与的广泛性而令民智进一步开启。入网门槛较低,因而网络中通常是精英和草根同在、各个社会阶层共舞。他们可以就共同的关注点独立思考、及时发声并尽情表达。在民智得到开启、才华充分显露的网络中,只有注重俯身倾心“问智于民,问计于民”,才能实现“遇山有路,遇河有桥”的游刃有余。三是因参与的匿名性而让非理性也难以避免,更是加大了网络言论和举止的非理性化。

  可见,网络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产生挑战。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表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7.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手机网民规模已有6.56亿,互联网已随移动通讯网络的完善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渗透至用户的各类生活需求中。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网信事业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十三五”规划提出了“网络强国”的发展战略和“网联网+”的行动战略,网络将成为无所不及的平台和无所不在的空间,也构成了政治生活的新常态和执政的新环境。观测好网络这一体现社会状况的晴雨表,发挥好网络这一思想舆论的集散地,运用好网络这一彰显党群关系的试金石,为大势所趋,也至关重要。

  群众路线在网络空间得到现实延伸和拓展

  在网络中践行群众路线是党的要求,也是时代的需要。

  首先,在网络中践行群众路线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并指出在网络深层渗透条件下践行群众路线的现实要求:“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党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不然怎么联系群众呢?”。

  其次,在网络中践行群众路线是依靠群众的需要。毛泽东曾指出,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无尽的,从网络中来到网络中去,无疑是我们信任、动员、依靠群众的新颖方式。

  再其次,在网络中践行群众路线是满足群众利益的需要。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只有在网络中及时了解群众的情绪,全面听取群众的诉求,切实保障群众的利益,才能永葆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现在,群众路线在网络践行中取得了很大成效。充分利用网页、邮箱、微博、微信等方式探索群众路线践行新方式的做法,在许多地方已蔚然成风。作为全国最早开通省级政务网络发布的“北京微博发布厅”,聚合了多个职能部门的发布和服务功能,无不体现了“到群众中去”的坚守;浙江省科技厅厅长开设的“沧海一舟”微信公众号,让网民在“原来你也在这里”的惊叹中感受了不一样的领导干部,无不体现了“一切为了群众”的宗旨;获得百姓高度认可的“@问政银川”,成为征集民众建议、落实民生实事的重要枢纽,无不体现了“一切依靠群众”的方针。网络群众路线的开展,对领导干部、党员和群众之间关系的融洽和谐产生了重要影响,提供了成功问政的丰富经验和借鉴,也明确了日后践行群众路线继续努力和完善的方向。

  不可否认,群众路线远未在网络中焕发出应有的生机。当前,在网络中践行群众路线主要面临的问题至少有三方面。一是观念落后。部分党政领导干部对网络与群众路线的内在关系缺乏应有认识,看不到它对于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意义,选择“居庙堂之高”而处网络之远;认为将虚拟社会当做工作环境,白白耗费精力而已,没法解决实际问题;带着“防火防盗防记者”的成见,将互联网视为“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急,生怕给自己惹来麻烦。二是本领恐慌。这主要体现为因“冲浪”技能缺乏而导致的“谈网色变”,或是因语言八股而屡屡出现的“雷人”尴尬,或是因态度生硬而导致的矛盾激化。三是互动滞后。某些机构或部门明显存在敷衍塞责的现象,网页如僵尸般长期不作更新,内容单薄根本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形式单一大大影响可读性。所有这些,自然无法掌控网络局势,而网络如战场,舆情如火情,介入若不敏捷迅速,不良情绪将会像野草般蔓延。

  在网络空间催发群众路线生机之路经

  邓小平在谈及由长期战争环境向和平环境转变后的思想工作时曾表示:“我们政治工作的根本的任务、根本的内容没有变,我们的优良传统也还是那一些。但是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这一指导依然适用于今天我们的群众路线从现实环境向虚拟环境的转换。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当前的思想舆论工作时强调,要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这一具体要求为领导干部在网络中践行群众路线提供了基本遵循。

  在网络中催发群众路线新生机,应把握四个主要方面:

  理念更新。党政干部要放下思想包袱和顾虑,主动投身网络互动,真正做到“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在网络上不仅要勇于转换身份,放低姿态,而且要学会理性地看待各种质疑和批判,因为质疑是另一形式的关注,批评也不失为进步的动力。各级干部要创新群众路线的践行方式,认识到信息时代所赋予的群众路线的新内涵,探索密切党群关系的新思路,自由敏捷地行走于网络社会,深入了解群众的呼声和意愿。

  能力培养。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网络素养。一是信息的收集能力,必须学会浪里淘沙、去伪存真、分析研判,获取有价值的民意和舆情。二是网络的沟通能力,了解网络用语,能驾轻就熟地运用网络符号,从而更好地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三是舆论的引导能力,各级干部应明辨是非,净化网络空间,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真正掌握网络话语权。

  平台建设。在网络中践行群众路线,要注意扩大公共服务平台,打破层级和条框的约束,提供并畅通群众参政议政渠道;要注意及时公开重要信息,助推群众关注社会热点,针砭时弊并直抒胸臆,让党政工作接受群众的监督和质疑,确保党政工作从善如流,透明公正,提升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要注意全面推选新闻发言人,善于安抚民心,准确传递官方信息,积极推动民众合理需求的满足。

  制度规范。对于虚拟社会来说,制度的规范性尤为重要。要加强网络立法,明确党政干部和普通网民双方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要强调干部考核程序,坚持“问”与“行”的有机结合,实现奖惩结合,并明确问责,以提升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要重视反馈落实机制,在“问需于民”和“问计于民”后,达到“事事有着落”的理想状态或“件件有回声”的起码要求,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细化到实处。

  争取网络空间这一信息时代的前沿要地,是关系人心向背的重要举措。各级领导干部应响应时代召唤,练就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的基本功,切实“让互联网成为我们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