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编者按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回顾总结我们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历史贡献,科学概括历史给予我们的深刻启示,号召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认真学习这篇重要讲话对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进一步坚定信心,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日,省党建研究会与本报共同组织有关专家,就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进行了交流研讨。
主持人:
顾赞良 本报理论评论部高级编辑
嘉 宾:
赵金旗 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冉世民 省委党史研究室信息资料室主任
孟庆云 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教授
王宇飞 省委党校科社教研部主任、教授
牛余庆 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室主任
张 勇 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
王彦坤 省社科院社会治理与党风廉政建设研究中心主任
李鉴修 省社科院邓研所副所长、研究员
“三大历史贡献”“三次伟大飞跃”,雄辩地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华民族取得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党的领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对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进行了全面回顾总结,用“三大历史贡献”“三次伟大飞跃”,清晰而又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贡献,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冉世民: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以全新的视角,对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作出的历史贡献进行了新的概括。指出95年来,党作出了“三大历史贡献”、实现了“三次伟大飞跃”,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这些论述,把党95年的光辉历史、辉煌成就,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人民的富裕幸福、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和当今世界发展紧密相连,是对党95年奋斗史的经典概括、对党95年来重大贡献的生动阐释。
“三大历史贡献”“三次伟大飞跃”,雄辩地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华民族取得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党的领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王彦坤: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是最好的营养剂,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进取的勇气和力量。”我们党95年的历史蕴涵了极其深刻的历史启示,需要我们认真汲取。
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得出了三个“永不动摇”的结论,即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三个“永不动摇”,是从历史演进中得出的科学结论,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真理,蕴含并彰显着我们党的初心。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主持人: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该如何高扬马克思主义精神旗帜?
孟庆云:旗帜问题至关重要。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没有旗帜就没有明确的方向,就没有凝聚力、战斗力。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由先进思想孕育催生、用科学理论指导武装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早在酝酿建党时,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在选择革命道路伊始,就认识到了革命理论对革命运动的指导意义,积极地宣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诞生,就坚定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精神旗帜,并让其高高飘扬。95年来,党在风云激荡中始终高擎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在披荆斩棘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胜利。高扬马克思主义精神旗帜,是党肩负的历史使命,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保证。
赵金旗:高扬马克思主义精神旗帜,“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为增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统一提供了坚实思想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同时,面对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要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冉世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恩格斯早就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所以,高扬马克思主义精神旗帜,就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
95年来,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相结合,产生了两大理论创新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焕发出蓬勃生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鲜活马克思主义,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行动指南。
“四个自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添了新内涵,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文化本质和文化理想,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力量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四个自信”,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这有着怎样的意义?
王宇飞:“四个自信”,既拓展了“三个自信”的广度和深度,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添了新内涵,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文化本质和文化理想,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而取得的根本成就。”正因如此,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自信。坚定“四个自信”,既是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需要,也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
坚定道路自信,就是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坚定理论自信,就是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坚定制度自信,就是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
李鉴修: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强,也体现出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上的深化。文化自信源自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文化自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坚实的基础、更有力的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更是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三个“更”,凸显了“文化自信”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孟庆云:“四个自信”,不仅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而且坚定了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在纷繁复杂的新形势下,坚定“四个自信”,我们就能毫无畏惧地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
“五位一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是我们党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相互促进、统筹联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重要保证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了进一步阐述,要求“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相互促进、统筹联动,我们应当如何理解?
牛余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五位一体”,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四个全面”,是党中央立足全局,以强烈的使命意识和问题意识谋划未来,提出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总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抓住了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战略方向,充分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
王宇飞:“五位一体”与“四个全面”既有各自独特的内涵,又有着内在本质的联系,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首先,“五位一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方略,“四个全面”为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供重要保证。其次,二者具有共同的时代与实践特征。二者都是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改革发展的现实提出来的,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统一于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懈追求,统一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情怀,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总之,二者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要坚持二者相互促进、统筹联动。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旗帜。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我们应当如何认识这一论断的深刻内涵?
赵金旗: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旗帜。改革发展到今天,核心问题已不是要不要坚持改革的问题,而是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方向问题。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改革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尤其是深层次问题,只能通过改革加以解决。必须冲破思想观念束缚,打破封闭僵化的体制机制,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活力。
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一是必须盯住改革目标不动摇。改革中,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总目标,勇于推进理论、实践、制度等各方面创新,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二是必须守住改革底线不逾矩。在深化改革进程中,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胆子要大,就是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敢于涉险滩、啃硬骨头;步子要稳,就是要统筹考虑、全面论证、科学决策。三是必须扭住抓落实不放松。党中央、国务院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所确定的各项政策措施,必须不折不扣执行,确保落地生效。
李鉴修:方向问题至关重要。坚持什么样的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最终成败。回顾我国38年的改革历程,改革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立场,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面临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在事关改革方向问题上,态度必须坚定、旗帜鲜明。
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以独特的政治优势来引领和推进改革,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确保改革取得成功。
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最牢固的执政根基,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主持人: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是发展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也是衡量一个政党的试金石。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对此,应如何理解和把握?
王彦坤:“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深刻体现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体现了党的政治立场和根本宗旨,是对党同人民群众关系的深刻阐释。95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战胜无数艰难困苦、风险挑战,正是因为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以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实际行动“唤起工农千百万”,将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自己周围。在全面迈向现代化的新阶段,我们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为人民鞠躬尽瘁,这样才能凝聚起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
张勇: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一贯的立场。坚持人民立场,就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呼应人民新期待。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有了许多新的期待和要求。他们期盼有更高收入,获得更多实惠;期盼法制更加健全,民主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期盼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环境更优美;期盼党风政风进一步好转,腐败现象得到根本遏制。我们要倾听人民群众心声,努力满足人民群众诉求。
孟庆云:坚持人民立场,还要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党同志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着力发展以民生为重点的各项社会事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打赢脱贫攻坚战,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持人民立场,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在改革发展实践中切实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领导人民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
主持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是总结建党95年来的历史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关键在党,一方面体现了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和责任担当,一方面也对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出了明确要求。
张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一重要结论,是被历史和实践证明了的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所谓“办好中国的事情”,就今天整体而言,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所谓“关键在党”,就是要着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着力增强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能力,不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体现的是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的统一。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应对和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就必须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锻造成坚强的领导核心。特别是像我们这样一个有着8800多万名党员、440多万个党组织的党,一个在有着13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党,党的建设关系重大、牵动全局。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只有兑现好“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庄严承诺,使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人民才会真诚拥护,我们的事业才能胜利推进。
冉世民:关键在党,就要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因此,全党要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突出严字当头,把严的要求贯彻到从严治党全过程,着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经受“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提高“四自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要切实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突出针对性和系统性,搞好配套衔接,增强制度执行力,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制度保障。总之,只要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能使党永葆生机活力。
牛余庆:从1992年邓小平同志强调“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关键在人”,到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凸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
一方面,“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要求我们牢记历史,不忘初心。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历史一再证明,正是中国共产党95年来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永葆先进性与纯洁性,具备了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才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最终带领全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另一方面,“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要求我们坚定信心,继续前进。党的建设关系重大、事关全局。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的,面对“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我们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历史经验,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坚决同一切弱化先进性、损害纯洁性的行为作斗争。如此,才能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不忘初心 | 2016-07-06 |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 2016-07-06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十大历史价值 | 2016-07-06 |
始终不忘初心 | 2016-07-06 |
做合格青年党员 为时代添动力 | 2016-07-06 |
灾难考验党员的初心 | 2016-07-06 |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 2016-07-06 |
当用“五心”守护“初心” | 2016-07-06 |
要在“真”字上下功夫 | 2016-07-06 |
坚定信念 砥砺奋进 | 2016-07-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