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社会体制改革多亮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在完善社会体制、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法治社会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新成就、新经验,有力促进了社会发展进步和民生改善。社会体制改革涉及社会领域体制机制的方方面面,有很多亮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深化城乡管理的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加快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提高,争取到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这涉及到1亿左右进城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定居落户,未来五年年均需转户1600多万人。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
深化就业体制改革。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增强失业保险制度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功能,完善就业失业监测统计制度。创新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畅通职工表达合理诉求渠道。深化就业体制改革和实施就业优先的政策,使我国就业形势和城镇失业率在经济增长下行的情况下保持了总体稳定。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大力促进教育公平,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大税收调节力度。随着各种调节收入分配政策的力度加大,我国近年来衡量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逐年平缓降低。
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进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正式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合理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建立公开规范的住房公积金制度,改进住房公积金提取、使用、监管机制。加快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保险,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截至2015年9月底,全国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8.52亿人、6.58亿人、1.71亿人、2.11亿人。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建立科学的医疗绩效评价机制和人事薪酬制度。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取消以药补医,理顺医药价格,建立科学补偿机制。鼓励社会办医,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允许医师多点执业,允许民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2015年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解决不少家庭“一人大病、全家贫困”的问题。
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全国上访和群体性事件不断上涨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社会秩序保持总体稳定。
深化扶贫体制改革。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分类扶持贫困家庭,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施扶贫搬迁,对生态特别重要和脆弱的实行生态保护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实行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衔接,对贫困人口应保尽保。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6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未来五年年均脱贫1000多万人。
深化计划生育制度改革。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有效应对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和老龄化加速的挑战。
社会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有力地推进了民生改善和社会进步,取得了许多新经验。
一是抓住社会体制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回应人民群众的呼声。社会体制改革千头万绪、工程浩大,很多问题是两难选择,如何有所突破,是一个难点。近年来,我们抓住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个“牛鼻子”,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呼声,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也为社会体制改革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比如,“社会公平”问题多年来人民群众一直呼声很高,近年来的社会体制改革从方方面面体现和促进社会公平,如就业体制改革要求消除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教育体制改革要求教育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要求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户籍制度改革要求改变户籍的农业转移人口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等等。
二是坚持改革步骤逐步推进和利益协调原则,确保改革的顺利平稳。社会体制改革的很多方面都涉及到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确保改革的顺利平稳至关重要。在改革中坚持逐步推进和利益协调是一条很重要的成功经验。比如,把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统一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涉及到4000多万人的利益调整,改革过程非常复杂,通过坚持先行试点、以点带面、逐步推开,使这项改革总体上顺利平稳。
三是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解决社会体制改革问题。社会体制改革涉及到的利益问题广泛,很多问题具体处理起来非常棘手,过去在基层实践中往往流行“摆平”,甚至认为“摆平”就是“水平”。近几年的社会体制改革全面贯彻依法治国,建设法治社会,把社会问题的治理纳入法治轨道,坚持运用法治利器和社会调节相结合,取得明显成效。(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 李培林)
对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考 | 2012-05-09 |
复兴之路 富强之路 幸福之路 | 2012-05-09 |
统一思想认识,凝聚智慧力量 | 2012-05-09 |
毫不动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2012-05-09 |
思考这十年: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 2012-05-09 |
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开放 | 2012-05-09 |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 2012-05-09 |
深刻理解把握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 | 2012-05-09 |
聚焦强军目标推进政治工作创新发展 | 2012-05-09 |
记录文化改革发展的恢宏画卷 | 2012-05-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