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晒权力”更要回应群众关切
韩小乔
//m.auribault.com 2016-02-23 来源:这边
分享到: 更多

  近日,中办、国办出台《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明确到2020年,政务公开内容覆盖权力运行全流程、政务服务全过程。

  政务公开不是一个新词,“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这句话也耳熟能详。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信息公开范围不断扩大、公开形式不断创新,赢得了公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但也必须看到,一些地方的政务公开与群众的期待相比,与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有的选择性公开,群众想知道的不公开,不重要的公开了;有的应付式公开,重形式、轻内容;有的单向公开,只公布不回应,只告知不说明;有的依赖传统渠道,政务微博、微信变成“僵尸账户”……凡此种种,严重影响了政府公信力,挫伤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正如一位专家所言:“公正不仅应当实现,而且应当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现实中,之所以出现公开渠道单一、公开速度滞后、公开效果不理想等情形,归根结底是没有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群众满意为标准。老百姓希望的是什么?一是将政府的一政一策都“晒”出来,让群众心中有本“明白账”,不仅知道也能理解政府在办什么、怎么办、办的质量如何;二是群众能够在决策制定过程中说上话,在政府绩效考核中拥有一定的“打分权”,真正对政务公开进行监督。换句话说,政策制定不能闭门造车,而要双向互动、多方参与。政务公开目的不仅在于增进群众对政府工作的认同和支持,也要让更多人更大程度地参与其中,拥有更多获得感。

  扩大群众参与,要加强制度保障。什么能公开、什么不能公开,大多数群众是一头雾水,这就给了一些部门自由定义的空间。的确,政务公开有一定的纪律要求,但不能成为避重就轻和不公开的借口。建立政务公开负面清单,细化明确不予公开范围,并及时进行调整更新,才能给公权力套上“紧箍咒”。对政府机构来说,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负面清单外的事项原则上都要依法依规予以公开;对群众而言,知晓了权力来源、权力边界,不仅知情权得到了保障,而且增加了与不依法公开行为较真的底气和勇气。

  加强政策解读,让群众听得懂。目前政府公开的信息大部分局限于事务性和程序性的,内容有时过于复杂、专业,对国家重要文件、政策的解读较为生硬、不够接地气。群众看不懂、不理解就无法参与或从中受益,比如一些地方每年对进口国外大宗设备的企业给予政府补贴,由于政策难懂且只有少数企业了解政策,导致部分资金趴在账上睡大觉。因此,政务公开应注重运用数字化、图表图解、音频视频等方式,深入浅出地把政策解读精准投递到每一个需要的主体。

  建立反馈机制,回应社会关切。技术进步和信息的爆发式增长,对政务公开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只有参与而没有反馈,就会降低群众的信任感、积极性。应推行“互联网+政务”,搭建政民互动平台,提高政府公共政策制定、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响应速度;健全政务舆情收集、研判、处置和回应机制,加强重大政务舆情回应督办工作,把握群众的关注点、兴奋点,及时回应反馈,既是尊重群众,也能鼓励群众继续参与。

  从“雾里看花”到明明白白,从置身事外到参与其中,让群众看得到、听得懂、能监督,政务公开才有群众基础,才有生命力。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