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思想者-正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活力的不竭源泉和根本保证
汪亭友
//m.auribault.com 2017-10-13 来源:红旗文稿
分享到: 更多

  2017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回眸历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种唱衰中国的言论从未消停。从最初的“共产党解决不了中国贫困与发展问题”,到苏东剧变后甚嚣尘上的“马克思主义失败论”“社会主义终结论”,再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的“中国崩溃论”,等等,可谓花样翻新,层出不穷。然而,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量事实,一再粉碎了这些谣诼、谬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焕发出勃勃生机和强大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以崭新面目呈现在世界舞台上,不仅赢得了各国人民的喝彩和尊重,而且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一、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活力的不竭源泉

  改革开放是继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之后的又一次伟大革命。它是对我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具体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深刻变革,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实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并获得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是我国在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取得的。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有它的历史由来。新中国成立后,在贫穷落后的基础上迫切需要集中有限的资源和社会力量迅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构建相对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初期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甚至还一度成为一些西方国家效仿的经验。尽管如此,随着经济联系和生产活动日益密切频繁,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也凸显出来,如由于过分强调集中而忽视乃至排斥市场的作用,企业缺乏生产经营自主权,违背价值规律和经济规律等,因而越来越不能适应我国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变原来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就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根本任务。1992年,党的十四大决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在之后的20多年间,我们党围绕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重大课题进行了不懈探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坚持把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问题。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我们党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上实现的思想理论和实践的又一次重大突破,进一步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色和优势。为主动适应、把握、引领我国的经济发展新常态,党中央又相继提出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些重大举措的贯彻落实,为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向好的发展态势,提供了强大动力。

  同时,我国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都在深入开展,并与经济领域的改革这个主轴衔接配套,协同推进,形成合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新时期新阶段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他强调,改革开放不仅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他指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他要求,要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他号召,广大干部要争当改革的促进派和实干家,正确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奋力实现既定的目标任务。随着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重大方针政策的出台,一系列重大改革不断推进,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得到解决,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得以办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我们党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吹响了改革开放新的号角,掀起了新一轮的改革浪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全会提出的“六个紧紧围绕”,明确了深化六大领域改革的方向。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会认为全面依法治国,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关键在于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研究制定了“十三五”规划,部署了需要取得明显突破的十大发展领域。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研究全面从严治党重大问题,制定了《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修订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各领域改革和建设不断提速,成果丰硕。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大大增强了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贯彻新发展理念,有力推动我国发展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崭新局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显著增强了我们党运用法律手段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巩固了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营造了我国发展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发展,不仅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且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活力的重要支撑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基本矛盾,决定了改革的必然性、长期性。那么,是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切方面,都要改革,都要成为改革的对象呢?显然不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历来是全面改革。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不能把这说成是不改革。”我国的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我国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既然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又为什么有的要改、有的不能改呢?为什么要强调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改革?回答这些问题,需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加以认识和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有力地表明,在社会主义中国虽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还存在一定矛盾,有不相适应的方面,但其基本的和根本的方面却是完全相互适应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对与生产力性质相适应的方面(基本的方面),继续坚持;而对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局部的方面),进行改革。改革的对象不是整个社会生产关系,而是其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不完善的方面和环节。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一性质决定了我国的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这个方向就是社会主义的方向,就是不论怎样改革,都不允许否定和抛弃社会主义,都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如果丢掉了这些,就会误入歧途,陷入灾难的深渊。这个立场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牢记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和决定力量,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改革和发展成果为全体人民共享。这个原则就是四项基本原则,它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立国之本,是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这里面最核心的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偏离了这一条,那就南辕北辙了。因此,在改革问题上,我们要增强政治定力,坚守政治原则和底线,决不能把改革变成“改向”,变成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改弦更张,犯原则性方向性颠覆性的错误。历史教训表明,不实行改革开放是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在方向、立场、原则问题上头脑必须清醒,不能有丝毫的含糊和动摇。

  明确改革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搞清楚改革社会主义体制机制同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就能够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持活力还有一个制度的因素,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持生机活力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支撑,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谈不上富有活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离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片面谈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长处,是没有看清问题的实质,也是没有多少说服力的。

  比如,当前世界上,中国的市场经济实践一枝独秀,其中原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我们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因而能够克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缺点和不足,能够有效消除生产的无政府状态,避免周期性经济震荡,防止社会两极分化。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具有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具有的优点和长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下发展市场经济,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社会主义”这个定语。之所以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有效防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我们要坚持辩证法、两点论,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既要“有效的市场”,也要“有为的政府”,努力在实践中破解这道经济学上的世界性难题。

  不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活力,需要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活力,也都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前提和基础,特别是党的领导这个最根本的制度。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总目标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这个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其他什么道路;后一句,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他还强调,两句话都讲,才是完整的。我们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思想。抛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所谓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不可能存在,也不可能取得成功。

三、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活力的根本保证

  认识改革、实施改革、推进改革,把握改革规律,保障改革爬坡过坎取得成功,都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在中国,这个领导改革的坚强核心,只能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领导者,也是改革开放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成就,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也就不可能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辉煌成就。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既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品格。

  党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主要体现在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上。改革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有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进行总体谋划,把握改革的内在规律,明确改革的方向、重点,搞好改革的顶层设计;同时还要进行组织推动,凝聚各方面共识,统筹各方面利益,汇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妥善协调好、处理好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和重大问题,用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改革,以强大的政治勇气和卓越的政治智慧推进改革。

  从理论上明确了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性质、改革的对象、改革为了谁、改革的依靠力量,还不等于解决了改革的全部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改革的路径,也就是如何进行改革。把改革引向成功,推向前进,是个实践问题,不能靠纯粹的理论抽象或思辨推理,而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要大胆闯、大胆试,按照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探索改革的具体措施和方法,不要搞无谓的争论。我们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

  要在观念上把改革看成一场深刻的革命。改革的根本任务是扫除影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它既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否定,抛弃社会主义另搞一套,也不是对原有体制的修修补补,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因此,改革必须完全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才能坚持正确方向。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每一次重大改革都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得以顺利推进的,给国家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增添了强大动力。

  人们经常讲,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这一结论,说到底源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凝聚共识,统筹谋划,科学决策,协调推进,才能够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办成大事。也只有把这个相比较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才能在改革中破除旧观念旧体制的束缚,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体制,永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活力和优势。

  展望未来,无论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还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乃至实现我们最终的理想和奋斗目标,都需要中国共产党这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这是为过去的经验所证明了的一条真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才能走对路,不被各种浮云所惑,才能坚定信心,步调一致,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