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思想者-正文
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m.auribault.com2017-09-11来源:解放军报
分享到:更多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

  科学分析形势、认清基本国情、正确判断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即社会发展阶段,是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审时度势,明确提出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这一重大命题,并对如何认识和把握阶段性特征给出方法论指导,同时,强调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习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指明了当代中国发展的客观基点,为我们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供了基本依据。

  当代中国处于由注重增加“量”向注重提升“质”转变的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量变质变规律,运用这一规律观察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会发现我国正处于由注重增加“量”向注重提升“质”转变的新阶段。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历史进程看,由注重量的增加向注重质的提升集中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从发展的中低端水平迈向中高端水平的新阶段。邓小平曾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指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也不是指整个社会主义阶段,而是特指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具体而言,是指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以后,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止,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一成不变的阶段,而是不断向前发展,使“不发达”的程度和成分越来越少,离现代化的标准要求越来越近的历史进程。用量变质变规律分析,初级阶段升级为更高阶段,是长期量变、总体量变引起的根本质变;在初级阶段期间的发展进步,属于包含部分质变的量变。当代中国越来越注重质的提升,不断积累部分质变,使部分质变积累成根本质变,最终超越初级阶段,进入社会主义的更高发展阶段。

  从国家由大向强的跃升看,由注重量的增加向注重质的提升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由富起来向强起来迈进的新阶段。19世纪中叶以来,中华民族就进入推进复兴的历史征程。经过仁人志士和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卓绝的奋斗,“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无疑,当前的“强起来”是进行时而不是完成时,尽管“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但强国跃升还面临不少突出矛盾问题,还需要跨越不少门槛和沟坎。我们要最终实现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需要不断积累有利于伟大复兴的积极因素,为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不断创造条件。强起来的发展阶段,意味着中华民族进入到全面复兴的新阶段,突出标志是在“四个全面”这个治国理政总方略中对“全面”的高度关注和创造性运用。“四个全面”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推动中华民族迈向全面复兴。

  当代中国处于由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向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升级的新阶段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上,使全体社会成员的尊严都得到维护,权利都得到保障,价值都得到提升,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代中国日益重视人的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处于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社会发展实践证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人的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时,只能首先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求;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升到一定程度时,就要适应和满足人的更高层次的发展需求。当经济社会发展达到相当高的程度时,如果眼光仍囿于满足人们低层次的生存发展需求,社会发展就会出现较为突出的矛盾问题。“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甚至可能更复杂、更棘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人们的需求层次提高了,适应新需求的难度更大了。毋庸置疑,当代中国社会仍然面临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社会生产力水平之间的矛盾,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时代内涵已经出现明显变化,这就是习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提到的: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适应和满足人民群众的这些新需要,必然要求当代中国进入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就是人自身发展需求的实现和满足程度。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支撑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日益充分的条件。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引领我国发展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迈上新台阶。从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等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落实好这些重要论述,就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得到更好满足,使更高层次的发展需求得到更好保障,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良性循环。

  当代中国处于由主要关注国内发展向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升的新阶段

  中国是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发展是推动全球发展的强大动力;世界是中国的发展空间和外部环境,是中国发展的有力依托。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会随着国家发展态势和全球发展趋势的演变,出现相应的变化。当今时代,中国正处于由主要关注国内发展向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升的新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就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从设立经济特区到整个沿海、沿江、沿边及内地竞相开放,从面向周边国家和发达国家开放到面向世界各国普遍开放,从经济领域开放到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全面开放,从注重引进来到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水平和层次不断提升。我国改革开放,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并且坚持“摸着石头过河”,以渐进方式推进对外开放,从而确保了我们的对外开放不犯颠覆性错误,保证了党的执政安全、国家政治制度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历史证明,这是真正有利于实现人民根本利益,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于国家长远发展的对外开放。

  必须看到,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5年,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我国综合国力越来越强,特别是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多年首屈一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使中国人日益焕发出新的精神风貌,中国自身发展的立足点日益稳固。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越是发展,对世界的影响力就越强。与此同时,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全球治理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近代以来最具革命性的变化,“逆全球化”思潮和贸易保护主义等开始在西方社会蔓延,世界许多国家期盼中国在引领经济全球化、变革全球治理体系等方面担起更多责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正确选择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路径和节奏,不失时机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让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惠及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同时,我们根据中国国情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实践,也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当今中国已经成为推动国际体系深刻调整最重要的积极因素,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全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新阶段。

  (执笔:赵周贤、刘光明、徐志栋)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