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一位哲人说过,“打赢”看起来是行动的胜利,但首先应该是理论的胜利,归根到底是智慧的胜利。这一逻辑演进提醒人们,战争的成败取决于敌对双方智慧的高低。驱动智慧增值,是令人向往的胜战之道。当前推进军事理论创新,无疑需要紧紧抓住以“智”谋“道”这一源头活水出招用力。
学习长“智”。“理”在“论”中,“术”在“学”中。“不学”必然“无术”。有社会学家指出,要达成某一行业专家所具备的英智,必须记住一千个数据,了解一百个战例,储备五万个知识单元,方能在关键时刻实现信息融合和思维嬗变。同理,任何新的军事思想、新的战争理论,都不是断流而生、凭空而长的,它很大程度上源于学习、归于学习、成于学习。有吸收才有产出,有量变才有质变。脑子空空,必然思也空空、文也空空。爱因斯坦曾提醒人们:“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搞研究必须具有超越有限知识的无限想象力和创造力,但如果有谁就此认为知识不重要了,无需武装头脑,那他一定让人贻笑大方。研战之道,是在一定基础上的“胡来”,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不行,没有奇思妙想的“胡来”也不行。
开门纳“智”。有人认为,研军备战是兵家帷幄之事,习惯于将眼光滞留于刀光剑影的疆场。然而从现代战争实践看,社会经济、人文、科技领域都是战争舞台,研究军事理论“风马牛皆相及”。比如美军的网络中心战理论,既有源自商务经济组织构造、流程设计的启示,又有来自科技因素、文化因素、艺术因素甚至心理因素的渗透。美陆军的模块化建设理论,也融入了信息经济的组织设计、运行管理模式成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推进军事理论创新,一些“域外”的智慧和经验,就是一块不容忽视的“他人之石”。要善于把世界上一切先进的东西纳入视野,把局外情况融入局内来考量。多一个视角,就多一个思路;多一分胸怀,就多一分成果。
争鸣激“智”。事实表明,凡是出思想、出人才、出成果最多的地方,也是学术研究最宽松、学术争鸣最浓厚的地方。这是因为,思想者最需要思想的交流,智慧只有在和智慧的碰撞中才会迸发出灵光,研究者只有与研究者多切磋、探讨和争辩,才能激扬创造的智能,深化对事物的认识。军事理论作为“智力博弈”的结晶,最害怕死水一潭,最忌讳强求一律。如果把人们的思想局限在某一条条框框内,就会束缚天马行空的想象。如果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某些异类见解,就可能阻碍新理论的问世。推进面向未来的军事理论创新,呼唤各种学说互相包容,互相撞击而不是互相抨击,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尤其是反对意见,通过学术的争论、观点的辨析,促进新思想、新理论不断涌现。
有效化“智”。人的智慧,一旦作用于理论,转化为一种新质战斗力,就几乎没有什么壁垒可以阻挡。然而从发掘精神武器到拥有物质武器毕竟是一个革故鼎新的过程,因而也更容易枯萎和夭折。二战中,如果从知识产权上讲,机械化战争的新观念应该属于英国,是富勒、利德尔·哈特等预言坦克集群的翩然登场将导致一场新的革命。可惜的是,传统和冷漠使这种借助于想象力和逻辑推演而形成的思想成果束之高阁。于是历史便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他们的对手德国毫不介怀地“侵权”,先机运作,把英国人的智慧变成了耀眼而恐怖的现实。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种理论设想最初可能由个人提出,但要发展完善并搬上战场,还得靠组织者的敏锐和决断来完成。当今时代,人们在呼唤创新、在设计未来,这当然万般急需,而尽早让新理念开花结果则愈显难能可贵。
论中国哲学的特质 | 2014-06-17 |
以改革的办法建设新型社会智库 | 2014-06-17 |
在实战化训练中发挥生命线作用 | 2014-06-17 |
严复:强国必先铸民品 | 2014-06-17 |
将帅用兵贵在善谋 | 2014-06-17 |
公天下与家天下 | 2014-06-17 |
国际发展知识中心是中国为世界发展事业做出... | 2014-06-17 |
从历史思想宝库中汲取五种精神力量 | 2014-06-17 |
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集智聚力 | 2014-06-17 |
五大发展理念具有世界意义 | 2014-06-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