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思想者-正文
修身始于知耻
向贤彪
//m.auribault.com 2016-04-25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分享到: 更多

  在位于上海福州路的高域艺术馆里,看到一组“三不”猴瓷雕作品,由三只憨态可掬的猴子组成。三只猴子坐在地上,第一只用手蒙着眼睛,第二只用手捂着耳朵,第三只用手捂着嘴巴。稍稍有点历史知识的人一看便知,这“三不”猴的主题出自孔子的“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视”。作品用拟人化的手法,告诉人们要知耻识礼,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耻”是人类特有的情感,“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心理的重要标志之一”。知耻的一个重要外在表现就是人们常说的“脸红”。司马迁撰写《史记》时,一些达官贵人企图通过他的笔力给自己在历史上留下好名声,纷纷给他送来奇珍异宝。其中一位叫李广利的大将军派人送来一对世间罕见的白璧,连见过无数牙雕、犀牛角、珠宝的司马迁也为之惊叹,用手轻轻地抚摸。一旁的司马迁的女儿看到父亲面有喜色,脸上也露出了不舍之意。司马迁猜透了女儿的心意,语重心长地说:“白璧最可贵的地方是没有斑痕和污点,所以人们才说白璧无瑕。如果收下这珍贵的白璧,我身上的污点就增加了一分。叫来人带回去吧!”一席话,说得女儿羞红了脸,把白璧包好交给来人带回去了。此事于史未必有据,却也给人以启迪。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历来把知羞明耻作为修身的先决条件,把孔子说的“行己有耻”作为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留下许多感人的佳话。“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出身寒微,却胸怀大志。传说韩信投奔刘邦时,虽身上带有张良的举荐信却不亮出,结果不受重用离开汉军。后来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感念之余将那封举荐信取出。萧何问他:“既有张良之信,为何不早拿出?”韩信答曰:“早拿出来,恐怕天下人耻笑。”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年轻的曾国藩一夜之间连升四级,从四品官员擢升为二品大员。但他没有因此飘飘然、昏昏然。他进京的第一天就给自己立下誓言:“以做官发财为可耻。”而且终生恪守,保持严谨清廉的本色。青年毛泽东1917年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话,亦可证其不俗的人格魅力。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中,可让我们见到这样的知耻之心:“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恐被天下人耻笑,怀揣高升举荐信不敢亮出;怕辱没清正家风,位极人臣却坚守清正廉洁的底线;忧自己做的事太少,拿了朝廷的高额俸禄而于心不安……这些古代官吏知耻知足的形象跃然纸上,让人心生敬意。羞耻心是一个人的道德底线,是做人的“脊梁骨”。一个人尚有“其心愧耻,若挞于市”的耻辱感,就会敢于自我解剖,用锋利的手术刀把自己身上一些“病灶”、“毒瘤”割掉,使自己免于病毒的侵袭而保持身心健康;就能在各种利诱和考验面前头脑清醒、心存定力,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就能知耻而后勇,用羞耻感这块警示牌调节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不断激发向上向善的内在动力。当看到自己的品德还不那么纯洁、精神世界还不那么完美,就会注重“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当看到负有责任的事情还未完善,就会感觉羞耻和不安,增添勇于改变的动力。“耻”因此与挣脱一个旧我、创造一个新我相关,与建立一个更美好世界的责任相关,也就是为什么马克思也说,“知耻已然是一种革命。”

  那么,人若不知耻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态呢?看南宋的一个故事便可知晓。南宋权臣韩?腚行蘖艘蛔?笳?。?衲狙谟常?裼锘ㄏ悖??醯萌绱嗣谰叭疵挥屑γ?方泻苁且藕丁U馐贝粤种写?隽斯方猩???词且晃还僭蹦7缕鹆斯方小U馕还僭敝??宰龀鋈绱讼伦髦?伲?涓?淳驮谟谕?袅巳松?谑馈爸?堋倍?值闹匾?浴H缃瘢?谝恍┨案?肿拥难孕兄校?阅芊⑾制洳恢?艿男奶?D车厥形?榧锹渎砗螅??约罕缃猓骸肮糯?弁趸褂腥???海?矣辛饺?鱿嗪盟闶裁矗俊蹦承┨肮偬案?尚裕?春裱瘴蕹艿刈餍悖骸跋氲交褂?00万人没有脱贫,我是经常晚上睡不好觉哇!”无论是“老虎”还是“苍蝇”,其本质上都是无耻的、不知耻的,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早已突破了道德的底线,没有了起码的是非观、善恶观,泯灭了人性中美好的东西,堪为“人渣”。一个人如果堕落至此,那就会追腐逐臭,乃至蜕化变质,其结果必然是“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当然,对于什么是耻,大多数人是会有客观公认的标准的,但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些人的荣辱观也因此产生扭曲。一位社会学家如是说:在普遍贫穷的时代,人们的荣辱观没有被颠覆和泯灭,相反,那些传统观念中最美好的东西,还会在民间强盛地存活着。疯狂的物质欲望却可能从内部摧毁一个群体,破坏他们的伦理准则和道德秩序,让整个大环境发生恶性改变,小到一个单位,大到一个城市,渐渐积聚起一群“利益动物”,这个过程也就是通常说的“腐败”。在这些人眼里,无论运用多么卑劣的手段,只要是升了官,撞了大运,获取了世俗利益,就会得到众人的承认甚至喝彩。这种现象的滋生,只能说明这些人道德感的下降和羞耻心的钝化。知耻心是建立在人们内心深处的一条道德防线。这条防线若能稳固则可做到“邪事不生”;反之,这道堤防如果决口甚至崩溃,各种丑恶现象就将横行于世,由此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使有社会责任感的正直之人陷入痛苦,使为数众多的人陷入迷惘。鉴于此,加强全社会的荣辱观教育,唤起人们内心的耻辱感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许多功勋卓著的老一辈共产党人身上,既有着共产党人的坚强党性和原则,也有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身经百战的彭老总看到群众自发地举着他的画像游行,当场让工作人员撤下来。工人运动的领袖李立三因犯“立三错误”,给党的事业造成严重损失,对此一生都深感不安,多次面对基层党员作深刻检讨……他们的精神和风范是时代的旗帜、后世的楷模。高尚源于明理,做人始于知耻。一个人皆知耻的民族是成熟的、有希望的民族,一个人皆知耻的社会是文明、健康、充满正能量的社会。唤起人们内心的耻辱感,首先要唤起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心中的耻辱感。恰如清代龚自珍所说,“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包括领导干部在内的每一个人的心中知道何者为耻,每一个人都消灭自己的那一份小恶,就能成就全社会、全民族的大善,民族复兴大业就指日可待。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