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思想者-正文
宽容失败有多难
沐沂
//m.auribault.com 2016-01-26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最近采访一位年轻的科研工作者,闲聊间从屠呦呦获奖说到“钱学森三问”,他冷不丁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千头万绪,咱还是先学会宽容失败吧。

  有句谚语,年轻人犯错,上帝都会原谅。这位年轻人打趣道,上帝原不原谅不知道,但科研经费肯定不原谅——“你敢拿一个结果不确定的项目去申请经费?”“你敢板凳要坐十年冷?”

  当创新成为引导这个国家的第一发展理念,当创新创业成为时代的鲜明印记,这个年轻人的发问让我们回到现实层面探讨一些问题。比如,如何让一个基础学科的研究者即使暂时出不了专著也能活得体面,怎样让成千上万创业者即使失败也能有机会重新上路。或者说,怎样对待失败以及失败者。

  数据很残酷。有资料显示,科研创新成功率仅有10%左右;又有资料显示,创业成功率同样很低,中国创业企业的成功率仅为20%左右。也就是说,创新创业,失败乃是常态。其实也不难理解,一个“创”字,顾名思义,是要无中生有的。无论创新还是创业,那都是要趟出条新路,开出方天地来。如果一个科研项目,可以分解步骤到达;一个创业项目可以完全按计划行进,那恐怕“新”的成色要打些折扣了。

  探新路者必然孤独,因为他们要独自面对未知世界的众多不确定性。孤独最需要的是理解,而世人能给他们的最好理解就是宽容,这种宽容里,甚至应该带一些敬意。美国硅谷几十年魅力不减,不断产生着这个时代人类最好的“玩具”和最耀眼的企业,很重要的一点——失败在那里不是被嘲笑,而是被谅解、甚至被重视被尊重,正如那句流传于世的金句所表达的:“失败是我们最重要的产品”。

  宽容失败,当然需要体制机制的给力。我们日渐丰厚的科研经费能不能摆脱急功近利的“穷毛病”,超越那些繁复而低效的科研评价机制,以一种更大的气魄和格局,去支持那些需要坐冷板凳的专业和勇于探索未知的人?我们市场上飞奔的资本,敢不敢克服短视的毛病,做真正有大智慧的“天使”,去发现那些困于浅滩的“真龙”,给那些在失败中寻求破茧的未来企业家以美妙的一推?

  宽容失败,更应该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细细观察,大凡创新氛围浓厚的地方,往往也具有极大的包容性。这种包容不仅体现在它能理解各种生活方式,还在于它会给出更多尝试的机会。一个年轻人如果在家乡县城创业失败,很可能的命运是就此消沉;但如果是在深圳,那就有可能获得更多资金和人脉的关注。“成王败寇”“不成功便成仁”式的格言,并不适合一个机会和活力喷涌的现代社会,因为在那里,暂时的失败,不叫失败,叫“在成功的路上”。

  如果说当下中国还有一件事情集创新与创业一体,那便是改革。深水区的改革,更强调顶层设计,但在每个落实层面,无不需要人的主观能动性,需要创新与创业,当然也会失败,或者说叫试错。我们的政绩和干部评价机制,我们的主流文化观念,是不是已经做好准备、给出空间,鼓励那些勇敢探索的人?

  孤注一掷往往成了悲情英雄,而屡败屡战却可能赢得未来。“善败者不亡”,宽容失败,善待失败,我们也许就能接续上创造力的源头活水,道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光明。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