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思想者-正文
让城市散发“文化的光束”
李拯
//m.auribault.com 2016-01-19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威尼斯水城”“泰晤士小镇”“哈斯塔特村”……前不久,有媒体盘点出十大“山寨”小镇,因缺少本土灵韵,就像鼓胀的气球被抽走了空气,给人以枯萎干瘪的味道。

  这正是城市建筑贪大媚洋的一个缩影。随着城市快速发展,一些地方罔顾城市的文化传承,导致城市建筑乱象横生,而城市记忆则在推土机下化为瓦砾,城市文脉出现断层,社会公众反映强烈。正如学者所言,这种建筑同文化越来越远,同浮华越来越近;同传统越来越远,同山寨越来越近。

  现代化固然伴随着工业轰鸣与都市气息,但那并不意味着城市只能是坚硬的钢铁水泥森林。城市建筑既是对空间的折叠,更是对历史的延续,如果斩断了历史文化脐带,就只能在所谓的审美世界里无所适从地流浪。就此而言,贪大媚洋、以洋为尊、以洋为美,不仅是一个审美趣味的问题,更反映着深层次的文化迷失。

  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我们不能以为高楼大厦越多,就越是现代化;更不能以“现代化”的名义,将凝固着历史记忆的城市建筑拆除,做出“拆真古迹、建假古董”之类的蠢事。建筑也是富有生命的所在,是凝固的诗、立体的画、贴地的音符,每一个建筑都在穿行的岁月里留下沧桑的故事。

  前不久北京大雪,“到故宫拍雪景”成为人们周末的一大盛事。“白雪镶红墙,碎碎坠琼芳,美得这么安静”,人们徜徉在红墙朱门、黄瓦绿窗里,感受着时间的吐纳与呼吸,在思接千载中寻觅着此心安处的慰藉。这从一个侧面生动表明,城市不仅是一个生活的场所,更应该是一个安放心灵的意义系统。

  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之处,正在于把哲学想象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之中,使建筑成为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历朝历代的宫廷建筑,体现“一阴一阳谓之道”的辩证哲学,讲究“中轴对称”“面南背北”;发源于民间的徽派建筑,虽为人作、宛自天成,达到了“青山云外深,白屋烟中出”的和谐境界,体现了“天人合一”“物我为一”的精神追求。“建筑是对世界现实和人类生存的一种表达”,城市建筑从来都不只是砖瓦的堆砌,而是记录着不同时代的阴晴圆缺、悲欢离合。

  中国传统的建筑美学,应该也完全可以生长出现代的审美趣味。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凭借山势,高低错落,蜿蜒曲折,院落相见,充分体现了中国园林建筑的特点,是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典范。贝聿铭本人也说:“从香山饭店的设计,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是的,中国建筑文化树大根深,只要我们多一些自信、多一些在传承基础之上的创新,就能在现代世界散发“文化的光束”。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