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转变环境管理理念,跳出就环保言环保的圈子,将环保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视域进行考量,努力构建统筹资源、增强共识、多方发力、标本兼治的“大环保”格局。明确政府、企业和公众等在环境保护中的主体责任
我国已初步建立了能源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社会环保意识明显增强。但也要认识到,发达国家一两百年工业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中集中暴露,老的环境问题尚未得到解决,新的环境问题日益显现。例如,较大面积、较长时间、较高污染的雾霾天气,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江河水系、地下水污染和饮用水安全问题依然突出,有些地区重金属、土壤污染比较严重;农村环境保护直接关系城乡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但有些地方还处于“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状态。此外,环境问题引发的社会影响凸显,一些企业违法排污造成环境污染,群众反映比较强烈。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进一步深化环保领域改革。完善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建立和修改相配套的专项法律法规,并进行生态化改造,使之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加快构建更加严格的环境标准体系,提高环境门槛;探索更加严格的环境污染源头防控体系,降低环境治理成本;尽快完善环境保护责任追究体系,强化对相关主体的约束。发挥市场机制在环保工作中的作用,搭建环保投融资管理平台,吸引银行等社会资本进入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探索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审慎推动向社会购买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尤其是加快环境监测社会化步伐。转变环境管理理念,跳出就环保言环保的圈子,将环保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视域进行考量,努力构建统筹资源、增强共识、多方发力、标本兼治的“大环保”格局。明确政府、企业和公众等在环境保护中的主体责任。
二是动员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环境问题是经济社会加速发展进程中难以回避的副产品,不是我国独有的问题,西方发达国家也曾深受其害。我们现在就是要吸取借鉴发达国家环境治理的教训和经验,切实转变发展理念,坚持保护优先、节约优先的思路,避免“环境保护陷阱”。要通过不断深入的宣传教育,使这个观点深入人心,让人们一方面积极行动起来,不再走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老路,不再做环境污染的“围观者”。另一方面要引导公众以理性平和的眼光对待环境问题,使大家知晓环保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会一劳永逸;要不断促进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实施和完善,及时发布环保工作开展情况、治污任务完成情况、环境质量改善情况等信息,加大环境保护知识与常识的普及教化力度,动员全社会重视、理解、支持、参与和推动环保事业。
三是提高处理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环境风险无处不在,突发事件多发频发。即使环境应急的弦绷得再紧,还经常处于被动地位。要不断完善监测预警应急体系,准确预警和响应各类环境突发事件;完善环境应急预案体系,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形成相互响应的应急预案系统;构建环境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形成环境应急物资储备网络;加强基层环境应急组织队伍建设,建立应急救援专家和志愿者队伍;加强应急演练与培训,积累应急处置经验,提高应急指挥水平和处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