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据《工人日报》12月23日报道,进入供暖季以来,辽宁沈阳等诸多北方供暖城市PM2.5数值接连“爆表”,其中不少城市在供暖第一天即陷“十面霾伏”。一时间,供热行业被认为是重要污染源之一,人们对于“绿色供暖”的关注和呼声日益高涨。然而,沈阳248家供热企业中只有7家试行了新能源改造。改造费用高、补贴政策弱、审批手续多,成为“绿色供暖”发展面临的三道坎。
今年11月以来,我国东北、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频繁遭遇大面积灰霾污染,并呈现出持续时间长、范围广、污染浓度高等3个特点。频繁重污染的天气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影响,也给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公众迫切想了解有关部门治理雾霾的进展以及采取的措施。然而,相对于公众急迫改善空气质量的心情,一些地方推行“绿色供暖”、提高油品质量、关停“十五小”等重化工企业的行动似乎并不快。环保部的督查显示,不少地方“有方案、没措施,有部署、没落实,有考核、没问责”,许多工作流于形式,治霾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这样的状态显然不能令人满意。像一些城市虽然早就提出要尽快改善环保基础设施,增加清洁能源使用比例,但不少方案依然是“纸上谈兵”;有的城市三年前开始部署淘汰燃煤小锅炉,但三年后,几百家小锅炉仍处运营状态;还有的地方提出了限期关闭“十五小”企业的时间表,并且明确了具体的考核体系,但面对大面积没有完成指标的地方,问责迟迟难以兑现,考核规定成了“稻草人”。
“有方案、没措施”,反映出一些地方治理雾霾的决心不强烈,等靠要思想严重;“有部署,没落实”,反映出一些地方治理雾霾的态度不坚决,能拖则拖;“有考核、没问责”,说明一些地方治理雾霾的执行力不果断,过分强调客观因素。上述现象叠加在一起,导致一些地方治霾的速度、进度跟不上公众对改善大气污染的期待,拼不过“雾霾锁城”。
治霾确实难度很大。但是,难度大不等于可以慢慢等。一些地方考虑到就业压力,对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增加了容忍度,公众给予了极大理解;一些地方的治理进度表与预期存在较大差距,公众也给予了足够的理解。但这不应该成为一些地方治霾乏力的理由和借口。
治霾需要作出一些牺牲,需要付出一些利益的代价,长痛不如短痛;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可能希望用“时间换空间”,在治霾上搞腾挪,小步走、等等看,但不能名动实不动。面对咄咄逼人的雾霾侵袭,公众期待相关部门展示出强有力的治霾决心,给出切实有效的治霾措施。
评论图说:治霾呼唤执行力2013-12-12 |
治霾没有旁观者2014-01-17 |
惠铭生:治霾的环保投入不能成糊涂账2014-05-26 |
新华每日电讯:“有牙齿”的环保法需要齐心...2015-03-07 |
郑端端:“雾霾军令状”还需问责利剑保驾2015-03-18 |
王 晋:治理空气污染应急预案要有“行动力”2015-11-12 |
宗 国:“雾霾围城”,尤需“提头来见”!2015-11-17 |
刘钦涛:治霾,纪委介入是个“撒手锏”2015-12-08 |
刘钦涛:治霾,纪委介入是个“撒手锏”2015-12-08 |
怕就怕各打各的“小九九”2015-12-22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