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2007年,四川攀枝花市米易县得石镇中心校在网上发帖,希望网友能为孩子们捐赠一些御寒衣物,很快,爱心衣物就从四面八方寄来,为学校解了忧。8年来,学校收到的衣物越来越多,让学校犯了愁。(见11月24日《华西都市报》)
早在去年7月,校方就在网上发布了带公章的情况说明,希望爱心人士暂停对该校的衣物捐赠,不少媒体也对此做了报道。但似乎并没有什么效果,今年学校又收到了数十吨衣物。
爱心诚可贵,但过剩的爱心也会让受助对象遭遇幸福的烦恼——学校储藏室的衣物堆到了天花板,镇邮政所的营业大厅几乎被包裹占满。全校只有260多个孩子,这些衣服完全用不完,想转捐给其他需要的地方,但昂贵的邮费令这个山区学校无法承担。
这种“捐赠过剩”的尴尬,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学校的求助帖子是8年前发出的,当时不少家庭贫困的学生到了冬天缺乏御寒衣服,但近年来当地居民经济条件好转,孩子们已经不再需要捐赠的衣物了。而当年发出去的那条帖子,至今仍然在网上不断传播,不明就里的网友还会照样献爱心。
消除信息不对称,单靠求助者出面说明作用甚微。国外学者做过一项实验,受众第一时间接受的信息,要想得到有效清除,至少需要数倍于第一信息的信息量。网络上,学校呼吁停止捐赠的消息,远远比不上当初求助帖子的扩散范围,甚至,校长在电话里婉言谢绝捐赠,还遭到斥责“不要你在网上发啥帖子?”
目前,衣物捐赠主要都是民间自发,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往往根据网上许多已经过时的信息寄出包裹,很难做到有的放矢、合理分配。捐赠过剩并不是受助者不再需要,只是结构性过剩。全国现有832个贫困县,在得石镇中心校为多余的衣物发愁时,仍有一些贫困山区的孩子们穿着单衣过冬。同时,这种点对点的自发捐赠还存在一个问题,爱心人士捐出的物资,很多时候并不是对方所需要的。比如,得石镇中心校收到的包裹中,除了孩子的衣服外,还有多件成人的,但孩子们穿不了。
要解决捐赠过剩问题,需要有关机构或民间组织建立起信息共享平台,及时更新求助和捐赠信息、指导分配捐赠资源、删除已满足需求者的信息,从而实现爱心和需求的无缝对接,将温暖送给真正需要的地方。
吴 乔:捐赠查询粗略公众难投信任2011-08-01 |
曲 平:红十字会信息平台难在“思想建设”2011-08-02 |
赵清源:捐赠万辆劣质自行车损害了谁2012-04-27 |
魏 巍:完善信息平台,捐钱捐物才不纠结2013-04-23 |
刘 念:捐衣过剩需破箭垛效应2014-11-27 |
网络募捐,法律不能缺位2015-07-17 |
杨耕身:旧衣服当爱心捐折射慈善文化的苍白...2015-11-25 |
商 ?D:粗放捐赠当休矣2015-11-25 |
人民日报:公信力决定慈善事业成败2009-05-08 |
人民日报:公信力决定慈善事业成败2009-05-08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