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记者要在“杂音”中不断接近真相
卢义杰
//m.auribault.com 2016-07-29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更多

  在报道灾难的过程中,一些官方信息很微妙地存在。这些信息大多相对全面、权威,值得信赖,但囿于地方保护、部门利益或其他特殊原因,一些官方信息有时会选择性失灵:或者隐瞒了实际情况,或是不愿被人知道内部的不同意见,或者讳言一些处理进展。

  多次参加灾难报道让我坚信一个朴素的道理:对于官方信息,应该充分依靠,但绝对不能一味被动等待信息发布,而要主动去挖掘、去分析。事实证明,媒体在官方发布信息之外的新发现,抑或是官方信息被媒体证伪,又或是媒体对官方内部不同意见的披露,往往能暴露出某些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常被写入灾难的调查报告。

  从趋利避害的角度不难理解,一些地方官员不愿披露对自己不利的信息。比如在此次的洪灾中,曾有地方官员说“没有人员伤亡”,但很快网帖称有多人遇难,并且“洪水来了才有通知”。

  2013年夏天,我采访的另一起湖南矿难也是如此。当地政府宣称死亡两人,但是举报人提供的死亡名单显示不止于此。通过暗访,我们证实了死亡人数瞒报的情况,还调查到,在事发五六小时之后,当地其实就早已掌握了“瞒下不报”的部分遇难者姓名。

  作为报道者,我心里明白,如果没有信息提供者,媒体很难发现谎言。这些信息在真相调查清楚之后,看来似乎证据确凿,但早先,它常常是“野蛮生长”的:举报者素不相识,有的表达不清,有的措辞激烈,有的真假难辨,很容易淹没在各种各样的网帖和举报中,尤其是在灾难发生时,和各种“不知用心的谣言”混杂在一起,被忽视被误导的可能性很大,如何面对它们,考验记者的专业素质和新闻态度。

  有人一直有种担心,灾难发生时,救灾是第一位的,要让有关部门专心救灾,启动调查是增添“杂音”。但是,一方面,网络时代人人都能发出声音,媒体不报道,网友同样会追问、议论,谣言也会趁机而入,与其放任自流,不如让记者去调查核实;另一方面,回应民众质疑,这早已成为现代救灾工作的一部分,扑灭“心火”与扑灭灾难的“明火”同样重要。

  一些时候,灾难事故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记者在报道时更需要小心地求证。比如,在一次内河沉船事件中,众多游客遇难。当地政府迅速给出的沉船原因之一是发生了龙卷风。这个匆忙得出的结论遭到了不少怀疑。我们辗转找到调查组的一名成员,该成员告诉我们,其实调查组内部对天气因素有两种意见,一是龙卷风,二是下击暴流,它们都是恶劣天气,虽然公布的原因是前者,但内部也有人持不同意见,并发现了诸多证据。但是,这名成员认为事情没有最终定论,不希望将“内部矛盾”公开到媒体上,“以免造成负面影响”。

  几个月之后,调查报告公布,果然,灾难原因的天气部分由“龙卷风”改为“下击暴流”。一时间,网友猜测纷纷,甚至有人认为是临时杜撰的。试想,倘若事件初期媒体就对龙卷风、下击暴流的争议有充分挖掘,让民众知道两种观点的理由,或许就能给民众一个心理缓冲,减少阴谋论的土壤。这也是对科学精神的尊重。

  从短期看,媒体对内部不同意见的披露似乎是节外生枝、“干扰”当地救灾工作,但从长远看来,在信息需要充分披露的背景下,内部不同意见值得让更多人知道并加以考量。更深层次的意义是,它可以在众声喧哗的网络时代,培养公民如何面对不同意见,如何科学、客观地认识及讨论问题。

  总而言之,面对灾难,优秀媒体要做的,不单是准确、及时地传达信息,还应该用实证的方式,在纷繁的“杂音”中理出线索,既要避免被谣言所误导,又要审慎地求证可疑之处,从而最大限度地报道真相。并且,在信息公开工作的不断互动中,形成这样一种社会共识:信息越透明、越经得起推敲,民众就越安心、越放心。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