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 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李林院士:一个科学家的三次选择
//m.auribault.com 2017-07-24 来源: 劳动报
分享到: 更多

一个科学家的三次选择

——访无党派人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林院士

  上世纪60年代,一群科学家经过长达六年的努力,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一种具有生物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这项轰动世界的重大科研成果,就诞生于今徐汇区岳阳路320号的一座老楼里。半个多世纪来,“胰岛素精神”在“320大院”代代相继,感召着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一批又一批的科学家,李林便是其中一位。进入生化研究领域近40年来,李林在每一个重要节点的选择,都与“胰岛素精神”有着某种契合。

  偶然中的必然:走进生化大门

  少年时期的李林是标准版的“别人家的孩子”,成绩优异,参加各类竞赛获奖不断。由于偏爱化学,迷恋于做实验的奇妙体验,中学时他早早确定了南京大学化学系的目标。

  1979年的夏天,李林在高考后顺理成章地填上这一志愿。而此时,他的班主任濮老师不经意间提起:现在刚刚兴起一种新的交叉学科,是用化学的方法研究生物学的问题。于是,李林骑着自行车跑到招生办改了志愿。不久后,他如愿进入南京大学生化专业。“虽然当时也没太懂,就是觉得很有意思,也有一些追求新奇的想法在里面。”李林说自己是个喜欢挑战的人,虽然是在偶然中得知的信息,却导向了一个必然的选择。

  两年后,李林与当时的学妹、如今的妻子张芹相识。在张芹的眼里,这位学长有着诸多特别之处:功课对他来说好像很容易,花很少的时间学习,却总拿到很好的成绩;他跟每一级的同学关系都特别好,大家好像都认识他;他想问题总是直中要点,有什么拿不定主意的去问他总能解决;他对时间的把握堪称“神奇”,任何时候问他现在几点,报出来的数字前后误差从不超过三分钟……后来,张芹知道了他学习和做事的秘诀:专注、高效。自中学起,李林就给自己定下了固定的学习时间,“每天晚上7点到9点,闹钟往那儿一放,完全进入学习状态,这个世界对我来说就像不存在一样。”

  专注、高效的学习方法,极强的时间管理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再加之对生化专业的浓烈兴趣,以及一份保持好奇、热衷挑战的年轻心态———李林具备了成长为一名优秀科学家的基本素质。

  四年后,李林本科毕业,考入中科院上海生化所。这里曾诞生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等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也是李林向往的殿堂级学术机构。在此期间,李林师从导师许根俊院士,做“酶学”研究。毕业时,他获得了首届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并于次年远赴美国继续学习。

  院长信函:学好本事报效祖国

  “李林同志,欣闻你顺利完成在美国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如期返回祖国,特致函表示热烈欢迎!”1992年,李林在美学习两年后回国。时任中科院院长周光召特地致信欢迎,各大媒体闻讯蜂拥而至。

  一位近年来发表了许多重量级论文的年轻科学家放弃国外的高职、高薪,选择归国,这在“许多人千方百计想出去”的当时着实是个大新闻。但对李林来说,这本不是一个“选择”,而是一个必然的结果:“我来美国是为了学习,完成学习了自然就要回去。”在美进行博士后研究的第二年,妻子张芹前去探亲,她所看到的李林几乎是整天泡在实验室里,此时正值他发表学术文章的“高产时期”。用李林的话说:“那两年时间见识到了处处‘比我们高一大截’的西方,也学到了一身本事,该回去了。”听闻他将回国的消息,有不少朋友相劝,提醒他慎重考虑,以免今后有所遗憾。而事实上,李林的考虑很简单,他问张芹:“你觉得我们的国家现在需要我这样的人吗?”“当然需要!”“那还有什么理由不回去?”

  “我相信你回来的选择是正确的。作为一名中国的知识分子,扎根在祖国的土地上,通过自己的诚实和辛勤的劳动,为发展祖国的科技事业和四化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年华;为祖国的强盛和民族振兴贡献知识和力量,这才是真正实现了人生价值。祖国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爱她和为她奉献的赤子。”周光召院长在给李林的信中如是对他说。

  回国后的李林,果然开启了如同“开挂”一般的科研之路。1993年获得“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199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6年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1997年获第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1999年以来相继主持基金委重大、科技部973、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及基金委优秀创新群体项目……

1 2 共2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