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 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鱼院士”琢磨“喜头鱼”30年(图)
//m.auribault.com 2016-08-05 来源: 武汉晚报
分享到: 更多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中国人吃上鲜美的鱼。”昨天,桂建芳院士获奖后解释他为何30年研究一条鱼。

  让老百姓吃得起鲜美的鱼

  桂建芳院士是湖北黄梅人,22岁时,务农多年的他重新拿起课本复习,幸运地被武汉大学录取,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

  “一个小插曲,让我和鱼打了一辈子交道。”他说,受当时“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影响,他报考的是数学系,却意外地被“抓”到了生物系细胞生物学专业。1985年从武汉大学获得遗传学专业硕士学位,进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工作,如今已步入花甲之年的他,从事鱼类发育遗传学与细胞工程学研究已有30年。

  从进入中科院水生所起,他就选定人们餐桌上最常见的鲫鱼(湖北人称为“喜头鱼”),作为研究对象。桂建芳在全国大江、大河、大湖中调研取样,50多个取样地点遍布全国,取样的鱼有四五千条。

  桂建芳带领团队经十多年攻关,终于选育出一个鲫鱼新品种——异育银鲫“中科3号”,跟普通鲫鱼相比,该品种不仅吃起来口感好,而且生长速度快20%,出肉率高6%,遗传性状稳定,发病率低、成活率高,环境适应能力优良;整条鱼呈瘦长形,体型更好看,一条鱼刚好装一盘;加上鱼鳞不易脱落,售卖时卖相也好。

  目前,在主要的渔产区,异育银鲫“中科3号”的占有率达到70%,为我国人口提供了重要的动物蛋白来源。

  桂建芳院士回忆说,30年前,月工资60元就已经算是高收入了,当时市面上的鲫鱼每斤卖8元到10元,显然对于一般家庭来说是种奢侈。而如今市场上,鲫鱼依旧是那个价,几乎所有家庭都能消费得起。

  揭开银鲫“女儿国”秘密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桂建芳院士团队培育出的“中科3号”银鲫,不单单是开发了一个鲫鱼新品种,更重要的是其原创银鲫育种技术路线,开拓出一条X和Y染色体连锁标记辅助的全雄鱼培育技术路线,开创了一种新思路。

  银鲫很特别,其种群如同女儿国,只有1%至10%为雄性。银鲫通常是单性雌核生殖,也就是说当它的卵子与其他鱼的精子受精时,它的卵子启动雌核生殖,生育出与母亲一模一样的全雌性后代;而当银鲫的卵子与银鲫种群内极少的雄鱼精子受精时,它的卵子采用有性生殖的方式,同人类繁殖一样,生育出遗传分化了的雌性和雄性后代。这是在脊椎动物中首次发现的特殊现象,引起了国际专家高度关注。

  1995年起,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下,桂建芳团队采用“克隆系间的交配和对其后代进行分子标记分析”这一主要研究思路,发现银鲫具有独特的单性生殖和有性生殖双重生殖方式,由此提出了银鲫苗种生产应采取单性雌核生殖方式。该建议方案自2003年起已被采纳和推广,其增产幅度在10%以上,每年新增效益在10亿元以上。

  2011年,这一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因桂建芳在科研领域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他于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

  他经常说,水生所在银鲫和黄鳝育种的成果以及他个人的荣誉,都是因为有“脊椎动物性别决定先驱”刘建康老先生等老一辈科学家不懈努力,做出了学科铺垫。

  “鱼院士”喜欢吃鱼

  “问一个轻松的话题,您平时爱吃鱼吗?”武汉晚报记者问。

  “我还是蛮爱吃的,鲫鱼汤很鲜哦。”他笑道,因为喜欢吃鱼,他1991年到1994年在美国进行工作访问和博士后研究后,就回来了。

  桂建芳团队不但研究新品种,还一直在致力于解决淡水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作为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两届主任,他在2006年时创作的《水调歌头·水经新注》中写道:“既饮健康水,又食改良鱼。江河湖海苍茫,踏浪好心舒。不管豚鱼虾蟹,无论草虫菌藻,何者是多余……添植被,铺湿地,展蓝图。六湖一脉环绕,碧水还通途……”

  这首词是对他30年孜孜不倦研究的生动注解。

  记者王震 通讯员丘剑山 王以豪

  2012年,桂建芳(图右)研究员在江苏淮安某养殖基地指导异育银鲫“中科3号”亲本鉴定。

  通讯员孙慧 记者杨少昆 摄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