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 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郑永飞:从高考落榜生到当届最年轻的院士
//m.auribault.com 2016-02-29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更多

  郑永飞每天十几个小时泡在实验室里,2009年11月,当获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消息传来时,这位刚过完50岁生日的科学家正埋头实验室搞科研。

  作为当年入选的最年轻院士,郑永飞很谦逊:“我依旧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和科研工作者。”

  遭遇过挫折困顿,从高考落榜生奋起,郑永飞更愿意向青年一代分享,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但成长的历程仍然可以找到一些共性,“无论在任何时代,都要努力奋斗,都要自强不息,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追溯成功品质的塑造,中学时代是一段绕不开的时光。当年执着探索学习方法,掌握解题窍门,在阅读中打下牢固文学基础,使得郑永飞在传道授业、从事科学研究时都游刃有余。

 “把看到的东西和学习连起来”

  1959年,郑永飞出生于安徽省长丰县的一个农民家庭。一上小学,就进入了“文革”时期。他把目光投向文学。

  《三国演义》、《水浒传》、《林海雪原》等为数不多的文学书籍,是郑永飞的掌中宝。整个中学时期能借到一本文学名著不容易,郑永飞总是千方百计地拖延还书时间。

  遇上书中的好词、好句、好评论,他反复品读,还专门找来本子摘抄下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欧阳海之歌》等,是他重点摘抄对象,至今烂熟于心。

  真正触动郑永飞的是一堂作文写作课。

  学校迎来一场“忆苦思甜”的展览,老师带着学生们参观后,要求写感想,郑永飞把平时阅读的内容洋洋洒洒写了一页多,自己还颇为得意。

  语文老师赵伦学看完后,特地将郑永飞喊到跟前,追问他那场展览的场景和细节,郑永飞抓耳挠腮地答不上来,“他告诉我,作文不该这么写,你应该写参观了哪里,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最后才是感想”。

  郑永飞当时正在读《解放军文艺》期刊,赵伦学老师一点拨,让他顿悟,“那不就是期刊上一篇完整的杂文和小说融合在一起的文章吗?”

  他随后按照要求重写,改后的作文成为赵老师课堂上点评的范文。

  这是一个刺激,也是一个激励,让郑永飞培养起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敏锐的观察力,“我在认识上有了飞跃,从那时候起,我把平时看到的东西和学习连起来,成绩一下就上去了。”

  同时,摘抄也让郑永飞养成了上课记笔记的习惯。

  课堂上,老师一边讲郑永飞一边记录,晚自习时再找来参考书补充、整理笔记,考试前,再复习一遍。与临时抱佛脚应付考试的同学相比,郑永飞对知识的掌握更扎实。

  “知识是相通的,中学培养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为我的科学研究打下了基础,受益无穷。现在我做研究时,一眼就可以看出,哪些是我知道的,哪些是我不知道的。”回首往事,郑永飞无限感慨。

1 2 3 共3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