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倦怠症来了吗
彭 飞
//m.auribault.com
2017-09-01
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 | 更多 |
不久前,新版微信为智能手机用户推出了“不常联系的朋友”功能,点击后可以查看三类“僵尸好友”,并对他们进行删除、屏蔽等操作。有人认为该功能是为了方便用户精准、高效地管理朋友圈。然而另一种解读则认为,微信也是出于无奈。因为关闭朋友圈的用户呈上升趋势,大量无用的社交信息充斥朋友圈,导致信息过载,淹没了用户的真实需求。因此只有鼓励用户清理朋友圈,才能把用户留下来。
事实如何当然不能妄断,但这种解读并非没有道理。《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显示,认为社交媒体给生活带来积极影响的人从65%下降到61%,特别是“90后”群体中,31%的人认为“社交媒体让我空虚浮躁”;34%的人认为“不能集中注意力”;39%的人声称已经关闭了社交媒体的推送提醒。这让人不禁追问:社交媒体倦怠症来了吗?社交媒体时代要过去了吗?
实际上,做出肯定的判断仍然很困难。尽管身边一些朋友确实关闭了朋友圈,一些人痛斥社交媒体的弊病,但不得不承认,社交媒体与我们生活的联系,恐怕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因紧密而产生依赖,因依赖而产生倦怠,虽然倦怠却又不得不依赖,这种一体两面的关系、这份难以割舍的心情,不正精确刻画着人们对手机、对网络、对社交媒体的复杂感情吗?因此,思考的层级就不能停留在依赖还是倦怠,而必须触及:在互联网时代,人类的社交到底走向何处?人与人的关系又当如何界定?
人是社会的动物,社交是人的基本需求,这点古今皆然。社交媒体本质上是为满足这种需求而产生的。它的最大优点就在于高效率: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数字化、虚拟化、信息化,并建立广泛且触手可及的连接,从而大大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然而它的最大缺点可能也是高效率:由于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反而把我们的时间切成了碎片;由于可以线上联系,反而让我们忘却了面对面交流的那份真诚与亲切。
因此,当有些朋友抛弃了功能强大、内容丰富的社交媒体,我们就会发现:追求效率可能只是人与人社交的一个面向,交往中伴随的眼神交流、语气变化、感情宣泄乃至当时当地的空气和氛围,才是人类在交流当中最真实、最原初的渴望。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所谓“信息过载”等现象,实际上都不能构成互联网时代真正的社交焦虑。因为信息过载,不过是信息太多了看不过来,随着识别技术的发展,终会解决。真正的挑战在于:那些技术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该如何应对?技术的优势与缺陷并存,我们该如何取舍?从这个角度讲,无论是社交媒体留下的“线下感情空白”,还是人工智能或克隆技术对人类伦理的挑战,不都是同一个更为深刻的时代命题下,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不同问题吗?
事实如何当然不能妄断,但这种解读并非没有道理。《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显示,认为社交媒体给生活带来积极影响的人从65%下降到61%,特别是“90后”群体中,31%的人认为“社交媒体让我空虚浮躁”;34%的人认为“不能集中注意力”;39%的人声称已经关闭了社交媒体的推送提醒。这让人不禁追问:社交媒体倦怠症来了吗?社交媒体时代要过去了吗?
实际上,做出肯定的判断仍然很困难。尽管身边一些朋友确实关闭了朋友圈,一些人痛斥社交媒体的弊病,但不得不承认,社交媒体与我们生活的联系,恐怕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因紧密而产生依赖,因依赖而产生倦怠,虽然倦怠却又不得不依赖,这种一体两面的关系、这份难以割舍的心情,不正精确刻画着人们对手机、对网络、对社交媒体的复杂感情吗?因此,思考的层级就不能停留在依赖还是倦怠,而必须触及:在互联网时代,人类的社交到底走向何处?人与人的关系又当如何界定?
人是社会的动物,社交是人的基本需求,这点古今皆然。社交媒体本质上是为满足这种需求而产生的。它的最大优点就在于高效率: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数字化、虚拟化、信息化,并建立广泛且触手可及的连接,从而大大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然而它的最大缺点可能也是高效率:由于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反而把我们的时间切成了碎片;由于可以线上联系,反而让我们忘却了面对面交流的那份真诚与亲切。
因此,当有些朋友抛弃了功能强大、内容丰富的社交媒体,我们就会发现:追求效率可能只是人与人社交的一个面向,交往中伴随的眼神交流、语气变化、感情宣泄乃至当时当地的空气和氛围,才是人类在交流当中最真实、最原初的渴望。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所谓“信息过载”等现象,实际上都不能构成互联网时代真正的社交焦虑。因为信息过载,不过是信息太多了看不过来,随着识别技术的发展,终会解决。真正的挑战在于:那些技术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该如何应对?技术的优势与缺陷并存,我们该如何取舍?从这个角度讲,无论是社交媒体留下的“线下感情空白”,还是人工智能或克隆技术对人类伦理的挑战,不都是同一个更为深刻的时代命题下,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不同问题吗?
编辑:张苇柠
陈 方:社交媒体是否让生活变糟2015-03-19 |
田维希:北大学生真的不爱读书了吗?2015-04-23 |
张慧中:找到暂别朋友圈的出口2015-07-20 |
让媒体在融合中变革2015-08-20 |
陈 方:微信只不过强化了你的生活审美2015-10-20 |
求证社交媒体消息的真伪有多难2016-07-05 |
《老九门》暴露国产周播剧瓶颈2016-08-11 |
“政治网络化”初显端倪2016-12-06 |
“笑哭”emoji走红:我哭了,不是笑的2016-12-06 |
《外科风云》被挑刺儿,“粉丝”也有责任2017-04-24 |
关于中工网|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957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