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2013年9月,新洲一中邹英杰以664分的成绩考上了清华大学的精密仪器和技术专业。两年后,因对专业不感兴趣而退学。今年,他以总分705分的新洲状元身份考入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邹英杰复读时的同班同学王琛琪,2015年9月以678分的成绩考入北大医学部,上学不到一个月,因所选专业不合适,选择退学返回母校就读。今年再次考入北京大学。(6月28日《楚天金报》)
这两位学子确实堪称“学霸”,退学时根本就没有出去容易进来难之虞。然而,考清华北大犹如砍瓜切菜的,又有几人?于更多的人,担忧复读后不再有当年高考的状态,以致失去进名校读书的机会,即使入学后发现对专业不感兴趣,恐怕也只得将就。
老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专业不感兴趣,如邹英杰所说,“如果继续就读,养活自己没有问题,但是想在这一行有所发展,就很难了。”这显然是人生的虚耗。于社会更是人才的浪费。
这两位学子的退学复读,显然是正确的选择。当然,也因此付出了不菲的代价,比如一年的复读时间,一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何况,这又是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时光。
其实,于校方,本来应该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一旦学生觉得专业并不适合自己,就应为学生调整专业创造条件,因为这显然有助于学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发挥自己的潜能,最终有利于成才。让学生硬着头皮就读不喜欢、不热爱的专业,有悖学生自主自由发展的高等教育宗旨。
有老师表示,现在大学里面的选择专业机制不够灵活。“大多学校在专业的调剂上有多个限制条件,学生们如果上不了自己喜欢的专业,要么碌碌无为,要么就只能走复读这条路。”而这显然不合理,既然人家已经通过了高考的门槛,表明已经有了在高校就读的资格和水平,何以为换个专业,就要让人家再证明一次?这样的代价,显然太过残酷。
两位“学霸”重返清华北大,应该让这两所名校乃至所有的高校反思。确实,专业调整可能打乱学校的教学部署和教学资源的安排,但调整专业的,毕竟只是少数甚至个别,而以人为本,对每一位学生的高度负责,始终应该是第一位的,与此相比,满足学生调整专业的意愿,恐怕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难题。
陈 灏:高校应加强就业市场意识 2014-10-17 |
郭文婧:休学创业的弹性学制如何“弹”起来 2014-12-12 |
告别百分制,别只是清华自选动作 2015-05-19 |
刘运喜:高校新奇专业莫成“短命”专业 2015-10-12 |
于东伟:让干部监督管理更有“从严底色” 2015-10-22 |
董天美:新常态下的精准扶贫要有新思维 2015-12-31 |
全国统考能否治愈病变的EMBA 2016-04-05 |
专业冷热交替,考生应有定力 2016-05-31 |
法学专业该向何处去 2016-06-22 |
武钢宝钢联姻能打造出不沉“航母”吗? 2016-06-27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