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日前,麦可思研究院的《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公布了2016年中国热门及冷门职业。该报告指出,总体来看,不论对2015届本科毕业生还是高职高专毕业生而言,“中小学教育”、“互联网开发及应用”、“金融(银行/基金/证券/期货/理财)”均是社会需求量增加最多的职业类,“机械/仪器仪表”、“建筑工程”、“机动车机械/电子”均是社会需求量降低最多的职业类。
看了相关新闻报道,感觉有些眼花缭乱,同时深深地感到了人才市场需求的迅速变化以及没有规律。就比如建筑工程专业,2011届至2014届本科毕业生还都非常热门,从事“建筑工程”职业类的比例逐届增加,但在2015届骤降,一夜变成冷门专业。“中小学教育”则需求量大增,但该职业类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为3495元,并不是很高。
毫无疑问,这样的情形对于高校办学以及高考考生选择专业,都是非常严峻的考验。专业的“冷热”交替如此迅速,怎么样才能跟得上变化的节奏呢?在这种形势下,高校也好,考生也好,都需要多一些定力。也就是说,大学不要盲目地追随市场的需求兴办新专业,考生更不可以跟风看着什么专业热门就报什么专业。
对于高校来说,增强定力并不是说就不重视社会需求的变化,不对专业进行调整。而是说,专业的调整必须建立在审慎的调研、科学的论证的基础上,根据社会需求长期的变化以及学校现有的专业基础来调整专业,而不是根据社会需求的短期变化,不顾学校实际的办学能力,匆匆忙忙地设置新专业,这样的结果很可能是专业实力不够,培养质量低。而热门专业又可能变冷,造成学校和学生很大的被动。因此,社会需求,尤其是短期的需求变化莫测,高校与其盲目追随,不如在培养学生的宽口径专业适应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事实证明,在学生的就业以及之后的职业发展中,这两点显得更为重要。
对于考生来说,在专业的选择上,我觉得更需要重温两个“老生常谈”。一是专业的选择要跟个人的兴趣、能力和特长结合起来;二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专业的冷门和热门永远都是相对的,有了兴趣的支撑,在冷门专业也可以学得很好,从而为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从事的行业中得到良好的发展。如果根本不喜欢或者不适合所谓的热门专业而跟风选择了这些专业,那么大学的学习,很可能就是时间上的浪费,白白增加成本,这样的正反面例子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总之,无论是高校还是考生,对于专业的热门、冷门,可以适当关注,但切不可太当回事,我还是信那句话: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堂吉伟德:“零分合围的公考”,程序之问方...2014-05-23 |
姜泓冰:志愿填报无志何以如愿2014-06-24 |
顾 骏:“矫情”复读更多源自选择障碍2014-07-17 |
金 叶:国考“冷热不均”不必过度解读2014-10-22 |
晏佳伟:国考“降火”2014-10-27 |
储朝晖:淡化分数后,高校凭什么招生?2014-12-17 |
王若辰:专业热度不应仅由薪资决定2015-05-26 |
向 秋:国考报名职位严重冷热不均说明啥2015-10-20 |
高考改革应尊重学生自主权2015-11-26 |
改革遴选方能为在职禁考兜底2016-03-2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