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爱岗敬业勤钻研
森林防火?望站点望火楼,是伴着塞罕坝机械林场建场而设立的。随着林场森林面积不断扩大,树木逐年长高,望火楼的?望条件也逐步得到改善。
刘军说,第一代望火楼只是简易的窝棚,第二代是平房,第三代是三层小楼,第四代已经是五层楼了。
2013年,刘军夫妻俩住进新的望火楼。林场给他们安装了供热锅炉、通了网络、挖了深水井,山顶的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同时,望火楼还安装了先进的自动化红外监控设备和通信设备。
“不过,机器远远替代不了人工?望。”刘军说,尽管高科技大大提高了第一时间发现火情的速度,但还离不开人力。扑灭森林火灾是尚未攻克的世界性难题,必须早发现早处置。人工?望仍是森林防火“打早、打小、打了”的关键。
夏季防雷火,秋冬春防人为火,发现火情要准确分辨方位,第一时间报告。齐淑艳说,进入重点防火期,他们每隔15分钟就要?望一次,一天要?望96次。
长时间?望火情,加上学习钻研,他们总结出了一套火情鉴别的经验。“火情也有真假之分,草燃烧是白烟,树燃烧是黑烟,雾起来发散没‘根’,树草燃烧有‘根’。这些都需要人去判断,所以?望员的作用很重要。”刘军认真地说。
“到点了!该?望了。”6月25日凌晨,刘军和齐淑艳拿着望远镜一起上楼,登上高16米的?望塔露天平台。虽然已是夏天,但山顶的风吹到脸上仍像刀刮一样痛,他们却全神贯注地?望着远方的林海。刘军说,登楼?望、做好记录、及时报告是?望员的职责,一刻也不能懈怠,不能放松。
就这样,夫妻俩严格按照不间断?望、每15分钟汇报的要求,重复着枯燥单调的工作,守卫着脚下的森林资源。
不畏寂寞苦作乐
刘军和齐淑艳所在的望火楼,有一个颇具诗意的名字——“望海楼”。
刘军说,这名字有两层含义,一是寓意守望林海,另一层含义是希望“有海,就着不起火来”。齐淑艳却认为,这名字还有更深的意义,是他们夫妻俩甘于寂寞,对生活抱有美好期盼的见证。
近些年,“望海楼”的生活条件虽然有了很大改善,但孤独和寂寞却始终无法改变。守望的日子里,有时一个多月都见不到一个外来人,眼里除了树,还是树。实在闷得慌,齐淑艳就出门对着山林喊几嗓子,听听回声。
刚到山上时,儿子刘志刚只有12岁。由于?望岗位时刻不能离人,夫妻俩只好把孩子安排在县里上寄宿学校,寒暑假才能见上面。现在,刘志刚也回到林场,做了一名森林防火员。“一家人能在一起,我已经很知足了。”齐淑艳说。
寂寞生活中,刘军在上山的第4年,拿起画笔,如今已画了7年。在“望海楼”的墙上,挂着许多刘军的工笔画作品。有展翅的雄鹰、有栩栩如生的大公鸡,其中,一幅名为《守望》的画作格外引人注意,画上是两只睁着大眼睛、依偎在一起的猫。“我想表达我们夫妻俩相扶相依、苦中作乐、坚守岗位、看护好林子的心情。”
画的最多的,还是眼前这片林海。“春天是葱心绿的颜色,夏天点缀着花,秋天半绿半黄,冬天白雪皑皑。”刘军描述着他眼里的四季林海。
看得多了,这片林海深深地印在他脑海里。看得多了,他对这片林海越发热爱。“11年前,‘望海楼’周围的松树只有两米多高,站在二楼就能看到很远,现在小树长成了大树,站在4楼,一些树都会影响视线。在我们眼里,这片林子就像我们的孩子一样,几天看不到就会想。”刘军说。
刘军夫妇说,常年生活在深山中,缺少与外界的沟通和联系,人都变得有些木了。可眼看着这片林子由小变大,深知它凝聚着塞罕坝人的心血与汗水,不管多苦都要看护好它。
以林海为伴、以“望海楼”为家、以苦为乐,刘军、齐淑艳夫妇就这样默默地奉献着。如今,夫妇俩又有了新打算,计划退休后把接力棒交给刚结婚的儿子刘志刚,让儿子成为“望海楼”的接班人。
记者 潘文静 马彦铭
承德一对夫妻望火楼里的10年守望(组图) | 2014-12-29 |
望火楼?望员赵福洲:夫妻坚守塞罕坝 | 2014-12-29 |
韩明道:绿色山林的“守护神” | 2014-12-29 |
2016河北年度十大新闻人物 | 2014-12-29 |
塞罕坝上的年轻人(图) | 2014-12-29 |
塞罕坝上的年轻人(图) | 2014-12-29 |
“林三代”吃苦记 | 2014-12-29 |
塞罕坝防火?望员:“寂寞”逼出来的画家 | 2014-12-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