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 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黄玉梅:“穿针引线”架起电机心脏(图)
//m.auribault.com 2016-12-06 来源: 中工网—《天津工人报》
分享到: 更多

“穿针引线”架起电机心脏

记中国石油渤海装备中成机械制造公司潜油电泵厂下线班班长黄玉梅

  黄玉梅进行下线作业宋英杰。张磊 摄

  ■人物简介

  黄玉梅,中共党员,技师,中国石油渤海装备中成机械制造公司潜油电泵厂下线班班长,自1988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电机下线工作。在岗20多年来,她带领下线班手工制造了9000多套潜油电泵,遍布陆地、海上等10多个油田,占据国内电泵市场近40%的份额,并远销南美、非洲、中东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且始终保持着一次交检合格率100%,人为质量事故为零、安全事故为零的纪录。曾获天津市滨海新区“三八红旗手”、天津市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2016年获“津门工匠”荣誉称号。

  捋直顺、看位置、送进去、拽出来……在中国石油渤海装备中成机械公司潜油电泵制造厂下线班车间里,班长黄玉梅和工人们正两人一组,分别坐在3米长的电机定子两端忙着“穿针引线”。大家手中的针不是绣花针,是长约3米、共有28种规格的通针;线不是棉线,而是高温电机专用的电磁线。她们一人抽针,一人送线,配合默契。

  黄玉梅所在的中成机械公司是国内较早自主研发潜油电泵的企业。1992年,公司成立了下线班,专门为潜油电泵制造电机,黄玉梅是第一批进入下线班的员工。当时,整个工业制造领域的机械化程度并不高,所以手工下线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在自动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国内外的所有电泵电机下线仍需手工操作,下线工成为工业领域少有的几个机器人替代不了的工种之一。

  下线是行话,通俗描述就是为潜油电泵的电机穿铜线。潜油电泵是一种放在油井里工作的特殊电泵,心脏部件就是电机。作为电机下线工,黄玉梅要做的就是在电机定子里来来回回穿铜线。这样的工作看起来非常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有很高的难度。电机定子最长的9.5米,最短的1米多,大多像碗口那么粗。在这根钢管的内侧分布着一圈像筷子头粗细的槽孔,铜线就是从这些槽孔里穿过去的。每个槽孔要穿的数量也不同,最少5根,最多15根。

  穿这些铜线有多难?用黄玉梅的话说,就像盲人在钢管里绣花。确实如此,铜线从穿进槽孔那一刻起就无法用眼看到,只能凭手感。要把一根又细又软的铜线从定子的槽孔里一匝一匝穿过去,是件不简单事。不仅要穿过去,还得让它一匝压一匝,严丝合缝,不能错乱,稍有失误就可能让整个潜油电泵停止工作。

  然而,黄玉梅的双手和铜线却在几万次的磨合后有了“心灵感应”。她对此这样形容:“铜线开始听我的话了,我能让它在狭小的槽孔内自如地穿行。我的双眼也仿佛能清晰地看到铜线在钢管内前进的位置。”

  随着油田采油技术的进步,电泵技术要求也在不断升级。电机定子里每个槽孔内的铜线匝数由原来的最少5根增加到7根、9根,甚至更多。前些年,公司设计出一种新型六极电机,6米长的电机定子,直径面积只有一巴掌大,一圈有36个槽孔,每个孔要穿15根线。这是前所未有的难度,下线工人们看了设计开始皱眉:“这活没法干。”而黄玉梅不这么想:“只要理论上成立的设计,现实中就应当能实现。”

  为此,黄玉梅在工余时间找出资料仔细琢磨,画了50多幅走线工艺图。为了解决两端排线的造型问题,她还尝试着画了一种“九瓣梅花”的端部造型图。经过两天两夜的反复实验,这种方法成功了。设计这个电机的工程师看到黄玉梅的作品很吃惊,不禁说:“我本来怀疑自己的设计是不是太理想化,没想到你居然把它实现了,真厉害!”

  有人问黄玉梅:“如果将来这项工作机械化了,你和姐妹们会是什么心情?”黄玉梅说:“至少在这种智能机器发明出来之前,我们这些做手工的还是得用最严谨的态度去对待每一根线。”(崔晓雪)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