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 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我们的连长张天祥
//m.auribault.com 2016-08-01 来源: 中工网——《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 更多

  今年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52周年。提及“两弹”(原子弹、氢弹)试验,我就会想起防化兵的那段经历。而谈起防化兵,也自然会想到我们的连长张天祥。

  张天祥是1956年从北京怀柔县入伍的,刚开始他在北京长辛店装甲兵研究院坦克一校任教员。1964年6月,奉命从北京赴新疆罗布泊,参加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前的准备工作。当时他在防化营四连任技术员。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他驾驶坦克第一个冲向发射现场,用装置在坦克内的仪器,测量并记录核爆炸后的核辐射剂量数据,然后返回营地。

  为了挺起中华民族伟岸的脊梁,在罗布泊——这片彰显共和国尊严的土地上,连长曾先后参加了10次核试验。他带领连队的战士们顶风沙,斗寒暑,风餐露宿,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用殷殷汗水、聪明和才智,和所有奋战在试验前线的同志一起,引来惊天巨响,托出朵朵蘑菇云,圆了共和国的“两弹”梦。

  尽管时光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回想往事,当年部队的生活和连长张天祥的音容笑貌,仍然历历在目。1968年3月,我和西安100余名应征青年,经过严格的政审、体检,来到新疆马兰核试验基地,我们37名新兵被分配到8023部队防化营四连。我们四连的任务是在原子弹爆炸后,以班为单位,分乘装甲车到爆心记录数据,收回仪器,并牵走试验的猴子和兔子返回营地。我们刚到四连不久,张天祥便从技术员提拔为连长。记得第一次进入罗布泊核试验场,连长便领着我们参观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现场。这是一个方圆30米又大又深的坑,表面的土和沙石被烧得焦黑。当时安放原子弹的铁架,只剩下底座和被扭曲成麻花状的下半部分。连长说,坑的周围及10米深处,原子弹放射性衰变仍在继续,附近受到核辐射的田鼠畸形发育,长得像小狗一样大。据连长回忆,1964年6月26日,由北京运抵罗布泊的铁塔安装完毕,102米高的铁塔,成为核试验场的一大景观。同年10月4日,原子弹运到罗布泊并装上铁塔。1964年10月16日下午2时59分,随着试验场主控站喇叭传出倒计时的声音:“7、6、5、4、3、2、1,起爆!”只见强光闪亮,天地轰鸣。巨大的火球中,蘑菇云翻滚着,升腾着,直刺蓝天。在罗布泊现场观看的解放军指战员应声跃起,激动地将军帽抛向空中,欢呼声此起彼伏。时任现场总指挥的国防科委副主任张爱萍,拿起专线兴奋地向周恩来报告:“总理,核爆炸成功了!”当天晚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播放《新闻公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人民日报》为此专门印发了“号外”。中国向世界宣布:中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喜讯传遍了祖国大地。

  为了保证在原子弹试验时,能准确无误地取样和采集数据,在进入罗布泊核试验场前,我们防化兵每天要进行数次演练,甚至还要蒙着眼睛拆装探测仪,寻找提前藏好的放射源。然而,更艰苦的是模拟训练。身上穿着手脚连为一体的防护服,头上戴着酷似大象鼻子的防毒面具。我闻到橡胶味就恶心想吐,有时来不及摘下面具就吐了,吐出的污秽物堵住了通气活门,只好摘下防毒面具甩甩再戴上苦练。说句心里话,我们这些来自城市的兵,真受不了这些苦,总想找个借口提前复原回家。每逢有这些想法时,连长便来到班里和我们促膝谈心。用他童年在旧社会给地主干活,吃不饱、穿不暖的切身体会来教育我们,启发我们的阶级觉悟,调动我们的训练积极性。为了规范我们的演练动作,连长穿上防化服不厌其烦地一边讲解,一边做着示范动作,和我们一起摸爬滚打。

  连长常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他要求大家做到的,自己首先带头做到。记得1971年1月5日,我们防化四连到新疆博斯腾湖进行“下风”训练(原子弹爆炸后,测量从爆心吹往下风方向的放射性灰尘数据)。班长王金生驾驶的装甲车在湖边湿地行驶时,突然陷进湖边的泥潭无法自拔。对这个越陷越深的铁家伙大家束手无策。这时,随车指导训练的张连长,挽起裤腿,跳入寒冷刺骨的泥潭中,把随车带的木桩扛到距装甲车前方5米远的地方,挖了个60公分深的坑,把木桩埋好,再把钢丝绳栓在木桩上,另一端挂在车前的铁钩处,然后亲自发动车,利用钢丝绳的拉力缓缓向前行驶一段距离,将木桩再向前移上几米,用同样的方法使装甲车再行驶几米,就这样反复几次,终于将装甲车驶出了泥潭。

  张连长不仅在我国核试验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在天门阅兵时,也作出了惊人之举。那是在1959年国庆十周年天安门广场大阅兵时,连长(当时是教员)驾驶的老苏式坦克组成坦克方队,在经过天安门时,他驾驶的坦克发动机突然熄火,如果一个坦克掉队,将会影响整个方队阵容,造成不良的国际影响。紧急关头,连长灵机一动,利用坦克内高压空气瓶气流的高压顶着发动机工作,硬是坚持走完天安门这段路程。事后,装甲兵研究院的领导给他荣记二等功以示表彰。

  连长啊,我们的连长,您的谆谆教导我一直都记得,“两弹”精神永远是激励我勇敢前行的强大动力!

  (1968年3月由西安航空工业学校入伍,1975年转业到国营西安延光机械厂 张鹰)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